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深****e 文档编号:9248849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下载_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龙)第1章 绪论 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 (2)地质体成因研究;(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4)地球演化史研究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

2、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 ;(2)区域构造学研究 (3)区域岩石学研究 ; (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 (2)将今论古方法; (3)构造类比法第2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 区域深度范围/km名称P波和S波速度的特征A033地壳复杂B33410上地幔梯度正常C4101000梯度较大D10002700下地幔梯度正常D”27002900梯度近于零E29004980外核P波梯度正常F49805120过渡区不详G51206370内核梯度很小5. 布伦(Bullen,1

3、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D层分为D和D”层。6. 岩石圈:地球表面至低速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的部分。而将其下的低速层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分为地壳岩石圈和地幔岩石圈。7. 一般将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 平均而言,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比大洋地壳老,也比大洋地壳的密度小。就化学和矿物成分而言,这两类地壳也明显不同。8. 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9. 韵律性:指地球历史

4、中某一事件的时大时小、时强时弱的交替变化,它既包括时间长度严格相的物理学上的周期、时间长度不严格相等的准期和地质学中的特定术语旋回,而又具有更广泛的节奏的含义。 第三章 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 1. 任何一种合理的地壳动力学或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 地球收缩说: 假定地球起初是一个炽热的天体,早期分异出一个铁质的核部和一个基本上是硅质的幔部。幔部从液态铁核处的基底开始向外凝固,通过传导逐渐变冷。3.

5、 地球膨胀说:认为地球一直在不断膨胀,膨胀说假定地球是由若干层组成的,最顶上一层代表地壳,其下相邻的一层代表膨胀层。造山效应就发源于这个膨胀层,所产生的应力又转而使地壳屈服。这一假说对岛弧和海沟的形成以及造山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作出解释,特别是能解释海洋造山运动。4. 地球自转说:全球巨型构造体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主要有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三种类型,且各种扭动构造可以看做是纬向、经向构造的变种。在地壳的许多部分,虽然各有区域性的特点,表现不同的运动方式,但它们总的运动方向有一定的规律,即不是经向水平错动,就是纬向水平错动。经向水平错动有把地壳上层物质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动的趋势;

6、纬向水平运动有把大陆向东、西两方面分裂,南北大陆相对扭动和大陆西部边缘挤压成为褶皱山岭的趋势。5. 地幔对流-传送带模式:认为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完全取决于深部地幔的对流环。板块被冷的、重的、向下运动的地幔所带动而产生俯冲作用,在热的、向上运动的地幔影响下造成洋底板块扩张,上部地幔的水平运动带动了板块的水平运移。6. 涌流构造说:冷却凝固的岩石圈块段塌陷到软流圈中时,部分岩浆按重力法则上涌,一直达到岩浆密度与周围岩石密度基本平衡的位置上才会稳定下来。这一过程像巨型液压机一样,遵循帕斯卡定律,能将所受压力通过岩浆的涌动传递到各个方向。第四章 地槽地台说 1. 地槽:指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

7、长带状 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2. 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3. 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岩、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硬砂岩组成具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 很少含化石,具薄层的递变层理,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4. 磨拉石沉积组合:又称红色沉积组合,厚度大、具有交错层理,无递变层理,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5. 列表说明地槽地台的主要特征:地质特征地槽地台形态特征呈狭长的条带状,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宽仅数十至数百千米呈近方圆形的块状,面积广大,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地貌特征宏伟的长条

8、形山脉地势平坦地层特征厚度巨大,沿地槽走向分布,岩性复杂岩相、厚度变化大厚度不大,相当同期地槽沉积厚度的十分之一,岩性、岩相、厚度较稳定沉积建造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细碧角斑岩建造等石英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等构造形态复杂,褶皱强烈,形成巨大紧密线形褶皱,断裂发育,走向逆断层、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简单,褶皱微弱,岩层产状近水平,形成宽缓短轴褶皱,深断裂主要发育于地台边缘岩浆活动强烈,不同时期有不同岩性、不同类型和产状的岩浆岩;早期以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小型侵入体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大规模侵入为主,晚期以碱性系列岩浆喷发活动和小

9、型浅成侵入活动为主微弱,仅局部沿断裂有少量侵入体和喷发岩分布变质作用岩石常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岩石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矿产特征以内生矿产为主,伴随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相应的矿产类型:早期为Cu、Fe、Cr、Pt等;中期为Cu、Mo、W等多金属矿产;晚期为稀有金属和多金属矿产以外生矿产为主,如Fe、Mn、P、Al、煤、石油、膏盐等地球物理多为地震活动带;M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呈带状展布;磁异常呈一定规模沿走向线性分布;热流值高无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为低负值,不规则,变化平缓;磁异常常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异常幅度变化较小;热流值低6. 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

10、个优地向斜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一种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砾岩沉积组合为特征的地槽,它的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冒地槽:靠近大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冒地向斜沟和一个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火山物质没有或很少。(以缺乏喷溢火山岩的巨厚沉积岩系为特征,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占优势。)7. 边缘坳陷、山前坳陷、山间坳陷边缘坳陷:地槽褶皱隆起的过程中在地槽与地台之间的形成的狭长带状坳陷,具有过渡性质,即靠近地槽一侧与地槽特征相似

11、、靠近地台一侧与地台特征相似。边缘坳陷的形成标志着地槽生命的结束。山前坳陷:相邻地槽褶皱隆起的过程中在中间地块边缘形成的狭长带状坳陷。山间坳陷:地槽褶皱山系之间的洼地,形态、规模各异,可以是坳陷也可以是断陷。8.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进退,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9. 地盾 :地台上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基底广泛出露地表。10. 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

12、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11. 石灰岩沉积组合:主要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化的石灰岩组成,成分纯净。12. 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上广阔地区总体垂直升降,其影响范围广,但幅度不大、速度缓慢、内部相差异分化小,代表相对稳定的地壳运动类型。造陆运动往往引起大规模的海水进退和海陆变迁,但岩层变形极为微弱。造山运动是指地壳上狭长的活动地带,由于水平的挤压作用,地壳在短期内急剧压缩,引起岩层的强烈变形,形成复杂的线形褶皱以及大型逆掩断层、冲断层,代表了相对活动的地壳运动类型。13.地槽旋回和构造旋回地槽旋回是指某一个地槽从

13、开始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发展过程。构造旋回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球性相当一批地槽大体上同步经历了各自的地槽旋回的现象。14. 地槽假说的不足:对海洋构造无能为力;将地壳划分为地槽、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不足以概括全球地壳的构造类型;用槽台转化模式解释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不能解释各地质时期动力环境的多样性;在分析地壳运动时,多数学者只注重垂直运动而忽视了水平运动,学术思想体系基本属于海陆固定论; 各级构造名称繁杂,使地槽的概念陷于混乱。 第5章 板块构造学说1.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论点: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或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称为泛大洋;大

14、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该学说的主要证据:1) 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2) 古气候和古生物依据,不同大陆发现同种动植物化石;3)地质依据,加里东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4) 古地磁学证据,世界不同陆块古地磁纬度与现今所处的纬度有很大差别。2.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论

15、点: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基本不变。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 主要依据:大洋洋壳厚度的均一性; 洋底年龄自洋中脊向两侧变老;洋底沉积物向洋中脊轴部变薄、变新; 海底磁异常平行洋中脊延展;洋壳存在转换断层(是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剪切断层,由于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且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3.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