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48373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材料我区是全省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区之一,20XX年9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全区辖4个镇、3个街道,104个行政村;共有农业人口263649人,已参合人数221332人,参合率84%;共收缴农民个人参合资金万元(为与财政年度接轨,筹资标准为20XX年9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共16个月,每人13元),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省级万元、市级万元,区级万元),实际筹资总额达万元。一、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与成效。(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线初步形成。我区按照“区级统筹、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

2、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XX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规定,基本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并在组织管理、宣传发动、运行模式探索、资金筹集管理与使用、医疗机构监管等方面,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了农民看病就医的第一道保障线。(二)农民就医状况有所改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缓解。从启动补偿报销至20XX年9月30日止,共补偿农民就医7214人次数;住院总费用万元,已补偿资金万元,占住院总费用的%,人均住院费用为元,人均住院补偿元;平均每月补偿万元,月均基金使用率达%,农民受益面达12%以上;预计到20XX年12月底资金整体使用率将达

3、90以上,基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大病农民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对缓解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三)农民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消费观念逐步形成。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了“互助共济”、“为自己的健康买单”的宣传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小病扛、大病拖、有病不治”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花小钱、买平安”的意识逐步增强,健康消费的观念逐步形成。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去年未参合的农民通过身边群众患大病得到补偿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主动要求参加。

4、(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形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以来,在政策宣传、资金收缴、费用报销等具体工作过程中,通过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许多大病报销农民深情地赞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好政策,不少农民还自发地向区政府写感谢信或赠送锦旗,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二、回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的工作主要体会(一)加强领导,落实政府责任。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准备工作自20XX年6月份启动以来,认真落实“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加”的原

5、则,建立了政府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卫生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政府两大责任,认真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落实政府管理责任。成立了领导机构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机构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经办机构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二是落实政府筹资责任。召开全区动员大会,明确目标、统一指挥,布置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收缴农民参合资金。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超额完成预期工作目标。我区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快速有效,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张丽冰副市长20XX年9月1日亲自参加了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区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工

6、作扶持力度,共投入180万元用于灵川、常太卫生院新病房楼建设,制订XX区卫生系统人才招聘方案,鼓励引导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夯实基础。(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新生事物,如何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是关键。我区出台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工作的通知,从两个阶段进行宣传:一是在宣传发动阶段。以“新”字为重点,突出宣传合作医疗政策的目的、意义以及补偿比例、报销程序等,通过开展义诊咨询、分发告农民朋友一封信、宣传手册、答疑手册、流动宣传车、宣传标语、横幅等方式,对全体农民进行宣传,使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理性认识;二是正式补偿阶段。针对典型补偿个案

7、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大额补助以及住院分娩补偿等这些影响大、受益面广的事例进行宣传报道,让农民对合作医疗有进一步感性认识。在上述宣传期间,我区十分注重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截止目前,莆田新闻、城厢新闻共播放相关新闻报道9编,湄洲日报报道6编。通过各镇(街道)的共同努力,我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知晓率明显提高。(三)合理设置,增加受益程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得到农民认可,关键一点就是农民受益程度,只有让农民切实享受制度的优惠,才能增加农民参合的信心和积极性。我区从三方面着手增加农民受益程度:一是高标准制订补偿比例。我区在省专家组具体指导下科学开展基线调查,大胆决策,一步到位,所定补偿比例为全市最高,且运

8、行过程中未再进行大的修改,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和平稳性,这种做法得到省卫生厅检查组的充分肯定。二是扩大补偿范围。在制订基本补偿药品目录时,在借鉴医保药品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参合对象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常用药补偿比例,增加儿童用药补偿目录,使该目录更贴近农民需求。将农村孕妇住院分娩列入补偿范围,享受同等补偿标准。三是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由民政部门组织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对困难群体,在享受新农合补偿后按XX区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暂行规定规定,予以二次补助。(四)科学运行,提高服务效率。我区本着方便群众、及时兑付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补偿方式:一是电脑网络化管理。引进XX泰阳网络管理软件,及时将全区22万参合

9、农民基础数据录入,所有住院补偿可网上审核、批准;二是在定点医疗设置报帐窗口。各定点医院均已设立报帐窗口,配备专职人员及电脑设施;三是简化补偿程序。4月份,区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举办一次新农合座谈会,充分听取了各界人士对我区新农合运行情况的评价,特别是针对农民反映最多的报销程序繁琐、补偿兑付时间长问题,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指导经办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及时予以解决:1、减少补偿需提供的材料。免除原来规定需提供的疾病证明、医嘱单,取消定点医院间转院审批,现农民住院只需提供住院发票、住院清单、出院小结、医疗证、身份证就可予以兑付。2、施行即时兑付制度。九五医院在前期工作中,在强化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能与农民

10、换位思考,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参合农民出院立即兑付补偿款制度,使兑付时间由一周兑付一次缩短为当日兑付。对此我区能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全区各定点医疗机构内逐步推广实施。张丽冰副市长在听取我区汇报后,充分肯定我区的做法,并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上措施为农民提供了便捷、快速的补偿服务,减轻了农民补偿成本。(五)严格管理,确保补偿质量。新农合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管理和使用好该基金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严格采取以下措施:、在基金的使用管理上。严格施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医中心管帐不管钱,银行管钱不管帐,医药费用补偿先由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合医中心审核报

11、销结算后,通过银行帐户划拨给医疗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公示制度、督查制度、审计制度,确保了基金的封闭运行和使用安全。2、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上。为严格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制订出台了XX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并签订协议书进行协议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3、在定点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上。各单位均能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了相关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医院的管理和投入,严把医疗质量服务关和药品采购关,鼓励医生多用目录内用药,杜绝乱收费、不合理用药、重复用药检查等不良行为。各基层卫生院还积极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方面深挖潜力,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努力让农民达到“小病

12、不出镇”的目标。与20XX年同期相比,区以上医疗机构住院费用降低10%,各基层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上升30%以上,初步达到减轻农民医药负担、发展农村卫生的目标。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刚启动一年,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管理实践,都难免存在缺陷,还需要不断完善。从各方面反映的意见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农民健康投资意识不够强,参合率不高。二是实际保障水平仍偏低,受益面较窄。三是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等。下一步,我区将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县区先进经验,在前阶段工作基础上,开拓创新,努力做到“四个提高”:一是加大宣传,提高参合率;二是加强建设,提高医疗水平;三是加大投入,提高补偿标准;四是完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摸索出一套管理科学,运转高效,农民满意的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