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6658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全 顾金孚 苏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过程设计教案(九)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课题宋词专题:苏轼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在诗歌、散文、词方面的贡献2、掌握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点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如何鉴赏苏轼词课型讲授授课时数2节更新、补充、删减内容使用教具课外作业课后体会第九讲:苏轼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一)苏轼的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少怀大志。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踏入仕途后,历尽坎坷,几次遭贬,还被下过狱,在政治上很失意。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时,苏轼上书神宗,反对新法。由于与王安

2、石政见不合,在激烈的党争中,感到无法在朝中任职,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后又任密州、徐州、湖州刺史。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前此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在狱中经过五个月的残酷折磨,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他在黄州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与田野父老时时相从”。为排解内心苦闷,他这时更多地接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希望从中寻求解脱。他的许多名篇多是在贬官黄州以后写成的。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起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相继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职。

3、这时司马光任宰相,要废除一切新法,苏轼又提出反对意见,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因而遭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元祜八年(1093)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严重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途中,时年六十四岁。著作有东坡全集百多卷。总体说来,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重点掌握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欧阳修对他的赏识。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重点掌握乌台诗案是其生活、思想和创作的转折点,了解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转变期,文风渐趋高旷超迈,潇洒

4、飘逸。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此期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文风趋于平淡、清澈。(二)苏轼的思想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这种复杂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反映。1. 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出入儒道,濡染佛禅,兼收并蓄,灵活通脱,使儒、释、道三教达到了有机融合,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这是苏轼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也是形成其独特的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根本所在。2. 苏轼的政治思想以

5、儒家思想为主导,一生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为人坚持操守,风节凛然,决不在政治斗争中望风使舵。在朝任职,直言不讳;出外做官,勤政爱民,即使中晚年迭遭打击,其报国事君、关心民瘼的政治理想仍不改变。3. 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上。由于政治上一再受挫,特别是身处贬谪的逆境之中,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着坚强的生活信心和旺盛的创作活力的原因。(三)苏轼的文学思想1.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提出先文后道。既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更强调文学本身的相对

6、独立性和美学价值。2. 在文与意的关系上,提出文以达意。他的“辞达”说强调作者要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3. 在文艺创作风格上,推崇平淡自然。他倡导不拘常法,意到笔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平淡也并非仅是文从字顺,而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绚烂之致,归于平淡。三、苏轼的散文(一)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1. 议论文在苏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又以政论和史论为主,其政论文多是针对现实而写,内容充实深刻,史论也大都是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代表作品有教战守策、留侯论等。他的议论文的特点是:第一,文笔纵横,放言高论,辞锋锐利,雄辩滔滔,具有浑浩流转、磅礴雄放的气势。

7、第二,立意新警,随机生发,敢于摆脱成见而自创新意,善于翻空出奇而又能自圆其说。第三,善于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2. 记叙文在苏文中成就最高,最富有艺术独创性,主要包括山水亭台游记、人物传记和碑传文等,代表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方山子传等。其记叙文的特点是:第一,随物赋形,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立意构思皆匠心独运,布局谋篇能毫不雷同。第二,善于体察自然景观和人情物态的精微神理,以爽利多彩的文笔进行艺术性的再现。第三,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错杂并用,旷观、达识、至理、深情和谐统一,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具有思致理趣。3. 小品文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包括书简、序跋、随笔

8、等,艺术成就也很高,代表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答秦太虚书等。这类作品的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涉笔成趣,风神隽永,触处生春,舒卷自如,最能体现作者开阔旷达的胸襟和幽默洒脱的个性,也最能见出作者的真性情、真人格。4文赋至苏轼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绝调”。他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二)苏轼散文总的创作倾向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向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李耆卿文章精义)的定评,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

9、有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作品讲读苏轼前赤壁赋1. 此赋写于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是其抒情写景散文的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杰作

10、。本文主要叙写的是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景和感受,抒写了江山风月的清奇景象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的哲理,也表现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挫折的压抑、苦闷以及欲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的复杂心态。2. 全赋可分为五段。第一段写江上月夜泛舟赤壁之乐。第二段以饮酒歌唱的欢乐引出客人箫声的悲凉,表现出由乐到悲的心情变化,并顺势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第三段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慨叹人生的短促渺小,借客人之言道出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第四段以苏子的回答来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悲哀的情绪得以消解,显示出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第五段写主客二人转悲为喜,以开怀畅饮、兴尽酣睡收

11、束全文。3. 此赋的艺术特点:(1)在表现手法上,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会统一。作者借助于江水、明月、清风等优美景色,把起伏跌宕的情感与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予以形象化的表达,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创造出一种既充满着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深邃哲理的艺术境界。(2)在结构布局上,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赋体传统手法,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感情的起伏和思想矛盾的解决过程。全篇的感情由超然之乐而折入凄凉之悲,又由悲而转乐,环环相扣,一波三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赋中的主客问答,实际上是苏轼内心世界的自我独白,巧妙地表达出作者思想的矛盾与波折、挣扎和解脱的心路历程。(3)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运用技巧。

12、此赋既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语言形象优美,句式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既辞采绚丽,又自然流畅,堪称是一首美妙的散文诗。四、苏轼的诗(一)苏轼诗歌的主要类型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风貌,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发展了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苏诗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 反映现实的政治诗。干预现实、批判现实始终是苏诗的重要主题,此类诗作主要针对社会弊端及新法流弊而发,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淑世情怀,代表作品有荔支叹、吴中田妇叹等。2. 表现自我的抒怀诗。此类诗作多

13、是描写个人遭遇,抒写自我情怀,塑造自我形象,而这些感慨情怀又多是在诗人个人经历与社会政治、时代环境的碰撞中产生的,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内涵相当丰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颇能代表苏诗的特色和成就。3. 歌咏自然的景物诗。此类诗作是苏轼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所见所闻的忠实记录,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同时还注入了诗人的浓郁情感和高雅情趣,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4因物寓理的理趣诗。作者在对富于情趣的自然景物、生活片断的叙写中,往往融入深刻的哲理体悟,即景寄理,意在言外,具体意象与哲思理趣浑然一体,这是苏轼对宋诗的一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

14、等。5. 咏物题画诗。其题画诗充分发挥诗歌的想象特点,成功地将空间艺术化为语言艺术,扩展和深化了画中的意境;其咏物诗既深得事物精髓,又和自己的性格、情趣融合无迹,情韵独具,代表作品有惠崇春江晚景、梅花二首等。此外,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论诗诗、描写风土人情的民俗诗等,也都各具特色。(二)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1. 苏轼以其天生的健笔、奔放的才情,发展了韩愈以来以文为诗的传统,又矫正了在他之前宋诗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的弊病。他善于打通各种文体,以文为诗,以古体写近体,其诗纵横开阖,收放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他的诗还精于议论,新奇警策,深刻透辟,触处生春,无不如意,而且其议论往往借

15、助于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叙事,即事明理,叙议结合,收到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2. 构思新颖,想象奇幻,比喻新巧。苏诗很少就题论题地直说、正说,而往往是曲一层说、侧一层说、透过一层说,构思变化莫测,曲折跌宕。诗人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其联想驰骋纵横,出人意外,同时又相当敏捷,富于生活气息。比喻生动活泼,新鲜贴切,而又奇趣横生,层出不穷。3. 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苏轼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无论体情绘物,还是叙事说理,都能化隐为显,无幽不达。他才高学富,善于使事用典,信手拈来,灵活妥贴,如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却内含深味。4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其中形式自由的七言古体和七言歌行,最便于才气横溢的苏轼驰骋笔力,淋漓酣畅,雄浑豪迈,气势奔放,变幻无穷,成就最高。七律流丽圆转,自然洒脱,七绝精美明快,富有情致,皆有佳篇传世。5. 艺术风格以清雄豪放为主调而兼具多种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其风格也有不同表现。苏轼的早期诗作偏于雄健奔放,中期绚烂多彩、气象峥嵘,晚期趋于质实平淡而内蕴精深华妙。作品讲读苏轼游金山寺1. 此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路过镇江金山时的游览之作,也是他七言古体诗的代表。通过描绘神奇莫测的江上景物,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