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

上传人:luobi****88888 文档编号:9245328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0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之货币与汇率(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学(),第二讲 货币与汇率,讨论的主要内容,关于货币本质观 关于货币职能的基本理论 关于货币定义的理论 关于货币作用的理论 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问题 汇率与汇率制度,一、关于货币本质观,历史上货币本质观的论争 当代西方的货币本质观 货币形式的演进与货币本质的关系,(一)历史上货币本质观的论争,货币金属观: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流通特别是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金属货币数量的唯一源泉,积聚货币是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货币名目观:产生于纸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票券,是一种名目上存在的价值符号,货币的价值由国家规定。 马克思采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揭

2、示了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当代西方的货币本质观,1、凯恩斯的货币名目论 该理论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计算单位,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经济生活中的债务和一般购买力就是通过这种计算单位的符号来表现。货币本身没有实质价值,其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并有权随时变更,因此,货币只是国家的创造物。 2、管理通货论 认为国家可以运用货币创造的能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货币形式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贵金属铸造币(银铸币 金铸币纸制货币(银行券和纸币) 信用货币(现金、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只要商品的一般特性无变化,各形式货币的货币性质也无实质性变化,始终是充当一般

3、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三)货币形式的演进与货币本质的关系,二、关于货币职能的基本理论,早期的单一货币职能论 近代的双重职能论 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 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交换媒介,功能仅 在于便利,对经济无实质性作用。,货币面纱观或润滑油说,(一)早期的单一货币职能论,萨伊定律的论据,(二)近代的双重职能论,1、凯恩斯的双重职能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职能不仅是交换媒介,还有一个重要职能:贮藏手段。 不同的职能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交换媒介,其功能仅在于便利,对经济无实质影响;贮藏手段,其功能是保存财富,但结果造成买卖脱节,供大于求,对经济有重大影响。,(二)近代的双重职能论,2、当代的

4、多重职能论凯恩斯双重职能论的细化: 如交换媒介、记帐单位、延期支付的标准、价值贮藏(汉森,1956); 购买手段、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用作储藏(哈耶克1976); 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贮藏(曼昆、米什金1996)。,(三)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货币的主要职能 交易媒介职能:购买和支付手段 资产职能: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执行媒介职能的货币形成了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影响的主要是商品价格 执行资产职能的货币形成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影响的主要是资产价格,(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国际通用的货币层次结构有:M1、M2、M3 划分依据是其流动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M1直接称之为货币,主要包括

5、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M1可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 M1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可视为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亦可通过一定途径较为便捷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我国货币供应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动机,交易&预防,投 机,货币层次,M0,M1,M2,考察各国的货币发展史可以发现,伴随 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货币的这两种职能 的比例结构变化总体呈现如下规律:从交 易媒介职能为主转为资产职能为主;具体 表现为各国的货币结构中,准货币占货币 总量的比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轨迹 。,(四)货

6、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三类国家和中国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 平均比重变化图,(四)货币职能与货币结构问题,不同货币结构下的货币供求主导性力量不一 执行媒介职能货币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供给方面 执行资产职能货币的主导性力量在于货币需求方面 货币政策需要作出相应转变,在以准货币为主的货币结构下需要更多地关注货币需求和资产价格,需要针对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与资产价格的因素施加作用,需要将居民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纳入调控对象的范围。,三、关于货币定义的理论,演绎法的货币定义 经验法的货币定义 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 对货币定义讨论的意义 货币定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一)演绎法

7、的货币定义,演绎法:强调货币本质,认为具有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的独有特征。 演绎法的货币定义: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或可清偿债务的资产。 演绎法者持狭义货币说,认为货币应限于流通中现金和银行体系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其功能是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主要作用在于增进交易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二)经验法的货币定义,经验法:强调货币的重要职能,研究货币所具有的政策性意义。 经验法的货币定义 经验法者持广义货币说,认为货币的口径应包括M2以外层次,强调货币的职能不仅是交易和支付,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资产职能 流动性职能 经济职能 政策职能,(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演绎法的代表性观点 汉森(1956)

8、采用演绎法,持狭义货币说,认为只有现金加上活期存款才能被广泛接受。 佩塞克和萨文(1967)以净财富为标准来定义货币,认为货币是金融业生产并出售的一种提供服务的产品,所以货币口径应该是商品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 曼昆(1998)把货币定义为“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经验法的代表性观点 拉德克利夫(1959):采用经验法,认为货币不局限于狭义M1的范围,许多流动性资产同样具有极强的货币性。 弗里德曼、施瓦茨(1963):采用经验法,持广义货币说。以“货币对经济具有极端重要性”为理论依据,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来定义货币。 米什金(1996)认

9、为货币是在支付和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强调货币与收入、财富的区别。,(三)主要代表性观点辨析,货币定义观点的辨析 西方学者货币定义与职能观相联: 注重交换媒介这个货币独有的职能,认为只有作为交换媒介的东西才是货币,得出狭义的货币定义,体现了货币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职能。 注重双重职能观者,把资产也作为货币,并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来定义货币,得出广义的货币定义,体现了货币金融发展的现实和政策意义。,(四)对货币定义讨论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系到货币的本质、职能、作用、存在形式、货币需求、货币供应及其内生性和外生性、货币均衡等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政策意义:关系到货币在经济与金融发展中

10、的地位、货币量的可控性与可控程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控制货币量的手段等问题。,(五)货币定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算是货币?边界在哪里? 是否有必要对货币和具有货币性的金融 资产进行区分? 各国是否需要统一货币定义及其计量口 径? 货币定义是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四、关于货币作用的理论,货币作用理论之争及其焦点 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对于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 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作用问题,(一)货币作用理论之争及其焦点,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对于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 货币非中

11、性论者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 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货币幻觉?,(一)货币作用理论之争及其焦点,不存在货币幻觉,存在货币幻觉,短期内存在货币 幻觉,长期不存在,货币中性论,积极作用论,货币非中性论,稳定作用论,(二)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对于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货币中性论: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 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媒介交换,货币量及其货币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具有实质性作用。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和名义变量的变动;还是会引起相对价格和实际变量的变

12、动。,(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积极作用论: 由政府创造并控制的货币应该在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促进、调节作用。代表性观点: 凯恩斯(1936)认为,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名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流动偏好形成的货币需求并不随之调整,由货币供求决定的利率就会下降,投资随之增加,并且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名义工资率,就业、产量和收入都会随之增加。,(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积极作用论: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货币不仅对所有经济活动和交易起“传递和媒介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对工资、物价、利率、汇率等变量的

13、影响对经济运作起能动的促进作用。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实际消费水平、投资、产量、就业量以及收入等真实变量变化。,(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积极作用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古典的两分法是失效的,由于存在价格的粘性和菜单成本,供给的调整是缓慢的,导致均衡点总是小于或大于瓦尔拉斯均衡点。因此需要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稳定作用论 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调整性预期,货币在短期可以是非中性

14、的,但在长期内是中性的,应尽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的稳定。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大都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只有在稳定的货币环境下才能使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等杠杆性经济变量在市场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主张政府应推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稳定作用论代表性观点 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论 采用调整性预期的概念来分析货币中性问题,认为货币幻觉只存在于短期而非长期。 主张货币政策的任务应该是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政府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单一规则”。,(三)货币非中性论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

15、极的或是稳定的?,货币稳定作用论代表性观点 弗莱堡学派 认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货币稳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有多个目标,但对于中央银行来说,保卫货币,稳定币值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和首要目标。 供给学派 认为货币的稳定是增加供给的基本条件。,(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作用问题,货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通过促进储蓄量、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系数和提高就业量,提高要素投入量,从而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 通过促进投资和技术进步、资源再配置及规模节约,提高要素生产率,从而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 金融业本身创造了产值,直接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化进程来说明金融对

16、经济的贡献、中国市场化程度以及货币经济发展程度。 在看到货币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的同时,注意单纯数量的增长可能存在着或潜伏着的风险。,五、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问题,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问题主要有:货币的可兑换性、国际结算、国际储备货币、区域货币、差额融资、国际流动性安排、核心国与核心货币、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机构管理汇率安排等方面。国际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最优货币区 货币“多元化”与货币替代 人民币国际化,(一)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是指最适合使用共同货币的跨国区域。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试图找出能够组成最优货币区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61)提出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 麦金农(Mckinnon,1963)强调相关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为标准; 凯南(Peter B. Kenen,1969)主张采用出口商品多样化准则; 英格拉姆(Ingram,1962强调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准则等。 后来有人提出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