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5021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6 大小:5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课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 地点:北京 人员: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等人。 刊物: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沈雁冰革新的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1921年12卷号1931年22卷12号,132期。)为会刊。 主张: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比较重视写实主义的创造方法。“为人生”的文学社团。 创造社: 时间:1921年月 地点:日本东京 人员

2、: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 主张:“为自我而艺术”,宗旨:“本着内心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而创作。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的浪漫主义社团。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开始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社: 时间:1923年 地点:北京 人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林徽音、凌叔华等。 刊物: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928年12月)、徐志摩接编后的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1928年月1933年月)。 主张: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提倡“新格律诗”。,语丝社: 时间:1924年11月 地点:北京上海

3、人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刊物: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 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小说: 19181920年期间,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以小说的形式提出并反映各种社会人生问题。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作有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海滨故人等。多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有的作品也注重写意

4、。 乡土派小说: “国民性批判” 作家与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许杰(赌徒吉顺惨雾)、台静农(拜堂父亲的花园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彭家煌(怂恿)废名 总体特色: 1、“侨寓者”的文学受鲁迅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小说派别。以偏远地方的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 2、揭示国民的灵魂延伸鲁迅所开拓的主题 3、浓郁的地方色彩 4、为人生的主题 5、写实的手法,新月诗派: 回归诗本身,衔接诗歌传统,讲究理性的节制,三美主张,古典主义倾向 闻一多(18991946)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5、(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爱国主义 诗集:红烛死水 主题: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青春,为爱情,为太阳,为祖国而歌;因黑暗,因丑恶,死亡,苦难而低徊伤情,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 艺术:新格律诗,长歌当哭/象征、比喻、典故/三美 春柳社: 中国话剧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一九零七年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社员回国,在上海和一些原在当地提倡话剧的人合作,演出了猛回头、社会钟、热血等戏。 民众戏剧社: 一九二一年三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五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

6、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的宣言中明确地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他们强高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代表作欧阳予倩的泼妇。 太阳社: 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左联: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7、、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我 我们 ) 理论纲领宣布: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 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人员: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茅盾、周起应(周扬)。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 中国诗歌会: 成立于1932年9月,它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

8、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在缘起中说:“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诗歌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一般人在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一九三三年二月,中国诗歌会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 京派: 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7)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人员:沈从文(创作)、朱光潜(文艺理论)、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

9、李健吾(批评)、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 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骆驼草、文学季刊、水星、文艺月刊杂志为阵地。 主张与特点: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尺度、法度);注重直觉感悟(文学传统的衔接);强调艺术技巧(新文学建设)。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阶级矛盾)而向梦幻乡土(理想人性、人情之美)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上海)。 人员:戴望舒是现

10、代派的主将,是“诗坛的首领”。代表诗人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哲存、废名、金克木、林庚、路易士、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徐迟等。 刊物:现代(1932年5月)、新诗(1936年) 主张:“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特点:对于大都会日常生活题材的探索,对于“诗的哲学”的思考,对于现代白话口语的诗歌语言的提炼,对于散文化自由诗体的创造。 新感觉派 : 时间与地点: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 人员: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刊物: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 艺术特点: 都市景观 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

11、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心理描写 着力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本我/快乐 自我/社会 超我/道德),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复杂性,刻画双重性格。表现技巧 心理(动态世界心灵)感觉化的叙事方式。 东北作家群(左翼新人): “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一段创作经历,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怀着对于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被人称为“东

12、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这两部作品与叶紫的丰收一起,由鲁迅编入奴隶丛书)。,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武汉,由老舍主持,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共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文协”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服从“救亡”,强调文学的宣传功能。报告文学和通讯,诗歌的广场化,大众文艺形式(鼓词、唱本、街头戏)兴盛。 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

13、、牛汉等39位诗人。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突入生活相克相生),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 九叶诗派: 1948年曹辛之与诗作风格相近的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 1979年之后,他们重新相聚,王辛笛就说:“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鲜花,就做一点绿叶吧,九个人就九叶吧。” 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挑选出几首自己40年代创作的诗,出版了九叶集,之后他们也就被大家称为“九叶派”诗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