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4952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9.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课件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广超 主编1绪论(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李广超 傅梅绮 主编,2,教学内容 1.1大气污染 1.2大气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1.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第1章 绪论,3,第1章 绪论,1.教学要求 明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学习对象、内容和目的 ; 了解大气的组成,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概念,以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影响; 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 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物的概念,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4,1.1.1大气污染基本常识 大 气(atmosphere) 环境空气(ambient air),1.1大气污染,5,

2、1.1大气污染,环境空气的重要性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两万次,吸入的空气量大约1015m3(13.6kg),约食物重量的10倍(食物1.5kg、水2kg)。 环境空气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 环境空气的性质:环境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为28.966,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293kg/m3。,6,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 成分,次要 成分,水 汽,固体杂质,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干 洁 空 气,O3,N2,O2,CO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1.

3、1大气污染,7,1.大气污染的概念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1.1大气污染,8,2.大气污染的原因 (1)自然过程 (2)人类活动,1.1大气污染,9,10,2.大气污染的分类 根据大气污染影响范围 局部地区污染 地区性污染 广域性污染 全球(或国际性)性污染,1.1大气污染,11,根据能源性质、大气污染物组成和反应分类 煤烟型(或还原型)污染 石油型(或交通型或氧化型)污染 混合型污染 特殊型污染,1.1大气污染,12,天然

4、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人为大气污染源按空间分布分为: 点源、面源、线源 人为大气污染源按照人们活动功能不 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人为大气污染源按照分类统计分析分为: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称为固定源) 交通运输工具(机动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称为流动源),1.1大气污染,13,点源、面源,1.1大气污染,14,15,大气污染物的发生量,物质 人为源发生量(t/a)自然源发生量(t/a)大气中背景浓度 停留时间 SO2 146106 148106 0.210-9 4d H2S 3106 100106 0.210-9 2d CO 304106 33106 10-7 3a NO

5、53106 430106 (0.22)10-9 5d NO2 53106 658106 (0.54)10-9 5d NH3 4106 1160106 (620)10-9 7d NO2 0 590106 0.2510-6 4a HC 88106 CH4:1.6109 CH4:1.510-6 4a(CH4) 萜稀:200106 非CH4:10-9 4a(CH4) CO2 1.41010 1012 32010-6 24a 颗粒物 240106(5m)630106 (5m),全球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发生量、背景浓度,16,(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CO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大气污染的影响,1.1大气污

6、染,17,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大气污染,18,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2)对植物的伤害,1.1大气污染,19,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3) 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1.1大气污染,20,(4)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大气能见度:是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 对大气能见度或清晰度有影响的污染物,一般应是气溶胶粒子、能通过大气反应生成气溶胶粒子的气体或有色气体,包括:

7、 总悬浮颗粒物(TSP) SO2和其它气态含硫化合物,在大气中以较大反应速率生成硫酸盐和硫酸气溶胶粒子 NO和NO2,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硝酸盐和硝酸气溶胶粒子 光化学烟雾,反应生成亚微米的气溶胶粒子,21,1.1大气污染,22,(三)酸沉降 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酸沉降的研究始于酸雨研究。酸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SOX和NOX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1.1大气污染,23,全球

8、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后,被岩石土壤等吸收,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与此同时,地表物质向大气发射出红外长波(400800nm)为主的辐射。大气层中某些气体对短波和可见光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强烈,因此地球表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1.1大气污染,24,1.1大气污染,25,“温室气体”: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氮等。 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大气的温室效应就会加剧,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部的温度升高 。,1.1大气污染,26,1.1大气污染,27,1.1

9、大气污染,28,29,1.1大气污染,30,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10、,1.1大气污染,31,拉尼娜是西班牙“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1.1大气污染,32,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

11、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1.1大气污染,33,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紫外线辐 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280nm)三个波段),臭氧层破坏,1.1大气污染,34,1.1大气污染,35,

12、1.1大气污染,36,1.1大气污染,37,1.1大气污染,38,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罪魁祸首: 含氯和含溴的简单卤代烷,1.1大气污染,39,1.1大气污染,40,酸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降水中溶入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其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 酸雨的形成: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应(气相或液相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影响与危害: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健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13、1.1大气污染,41,中国酸雨的分布变化,1.1大气污染,42,水的低pH值使得鱼的骨骼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引起树木的大量不正常死亡,严重腐蚀建筑物,1.1大气污染,43,1.1大气污染,44,1.大气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移动污染源 2.大气污染物 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大气产生影响的那些物质。 颗粒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1.1.2大气污染源和大气污染物,1.1大气污染,45,(1)颗粒物污染物 粉尘(dust):由于固体物质的破碎、研磨、筛分、输送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的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1200m。 烟(fume):固体气溶胶,0.011m。 飞灰(fly ash

14、):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得较细的灰分。 黑烟(smoke):一般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一般将冶金过程和化学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气溶胶称为烟尘; 将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飞灰和黑烟,在不需仔细分时,也称为烟尘。 在其他情况下,或泛指小固体颗粒的气溶胶时,则通称粉尘。 雾(fog):是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在气象中指造成能见度小于1K M的小水滴悬浮体。,1.1大气污染,46,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m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所以将这部分的微粒称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直径

15、小于10m的粒子。 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空气动力学直径100m的颗粒物。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1.1大气污染,47,2.气体状态污染物,大气中的气体状态污染物又称为气态污染物,它是 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 ,大部分为无机气体 。 常见的有:CO、NOx、HC化合物、SOx、微粒、光化学烟雾等 粉尘(钢铁厂、冶炼厂、水泥厂、建筑材料厂等); 含硫化合化物(民用炉、热点站、金属冶炼、硫酸厂) SO2、H2S; 含氮化合化物(硝酸厂、氮肥厂、炸药厂),NO、NH3; 碳的氧化物(CO、CO2); 卤素化合物(氟化物、氯化物、制碱厂)、HF、HC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