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怀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708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怀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怀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怀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怀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怀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领导干部两篇文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朱 怀 斌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有效改进教学实践一种文化涵养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培养一种人才。英国伊顿公学学生入校要求在13岁,可却要求家长在孩子一出生就得报名,否则不再受理。这是因为伊顿公学的经营者所经营的理念,曾培养出了英国17位首相,走出了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培养了经济学泰斗凯恩斯,走出了著名诗人雪莱、著名文学家托马斯。伊顿所经营的理念告诉我们:是教育理念的经营赋予一个民族文化的秉性,给予了一个民族做人做事的标准与性格,好的教育因理念而唤起,并为时代和智慧所引导。在促进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如

2、下工作:一、在教育观念上明确新课程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课程改革,首先要改的就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成功就是新教育理念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始终把组织教师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引领教师不断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认识到新课程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

3、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要相信孩子中,引导教师学会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对传统认识中的“差生”问题进行剖析,并且直接提出:在小学,没有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在小学,没有聪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潜质的孩子。通过学习让教师认识到,“无差生”的观点不是否认发展的差异性,而是从整体来看待这些“差异”,强调“潜质”和“希望”。 二、在备课环节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教材表面看来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在备课之前,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首先熟读课程标准对本学科、本年级的

4、总体要求。在备课中,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切实达到超越教材。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我们要求教师写出环节设计意图,让教育理念时时处处有所体现。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给点燃的火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5、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四个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另外,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课后要依据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自评,并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四、在教学评价中实施新课程理念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评价时重结论轻过程;评价

6、的内容和方式单一,评价的主体单一,并且对评价的主体性倡导不够;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异向和激励等等。为此我们给课堂评价定位是,不看教师看学生。课堂中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此外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认为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静止不变的,其评价的内容随评价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化。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充分利用小学生评价手册,采用多元的、全面地,并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贯穿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积极地、主动地发展。总之,在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一些粗浅的做法,其实,与兄弟学校相比还相差甚远。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当中,需要继承传统,与时俱进;需要准确定位,革故鼎新;需要教学与研究并重,发展教师,成就名师;需要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造就学生;需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精神锻造、制度设计等内涵发展上走向现代化,从而使学校营造一种文化,具有一种影响,产生一种效益,形成一种口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