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36873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 教案 习题试卷及实训指导严国辉授课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把握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诸因素,了解西方经济学家有关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和学说。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阶段及特征(四个阶段)。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一)分工与交换、市场的关系1、什么是分工:分工

2、是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发展起来的多支分工体系。分工包括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分工,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各个产业内部,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通常所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的分工。特殊分工,是指产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工(细分),如:工业内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工,重工业内部冶炼与机器制造业的分工等等,同样,轻工业内部纺织业与食品加工业的分工等等。个别分工,是指工厂内部的分工,即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分工,这是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并使其独立化

3、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即各个国家(地区)对具有某种优势的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扩大和继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时就形成国际分工。2、什么是交换所谓交换,就是生产和由生产所决定的分配为一方,消费为另一方的媒介要素。3、什么是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4、分工和交换、市场的关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基础,没有分工,就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以及市场的规模

4、、发育程度等等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从人类社会三次分工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商品交换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市场的规模对于分工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会反过来推动分工的深入发展,通过交换和市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对分工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关系。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即各个国家(地区)对具有某种优势的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在生产。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扩大和继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时就形成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是国家(地区)与国家

5、(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它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之间商品流通的总和。三者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总之,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国际贸易也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真正具有世界性。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

6、;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设阶段;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阶段。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以前,只存在极不发达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场也还没有出现。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一些殖民主义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政策,把广大的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都卷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著增多,从而形成的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出现了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

7、间的分工。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的建立)。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发生

8、了巨大变革,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三次科

9、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地改善了工艺技术和劳动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使国际分工无论是它的形式或是广度、深度都随之而不断发生变动。从个别国家来看,也是如此,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它最先,以后又和美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二战以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它们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大力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使它们过去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逐步得到改善。再如,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那么也改善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自然条

10、件是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性因素)自然条件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最初的国际分工甚至是围绕自然条件为基础展开的(地域分工)。另外,自然条件也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一国的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固然会给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带来某些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的发挥,也仍然以科技的发展为条件,科技不发达,很可能眼看着一些宝贵资源沉睡或流失,而由于科技发达,很可能使无资源变成有资源。当今日本成为世界强国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空气可以提炼氮肥,海浪也能发电;当无土可以种植,海底也能行驶列车时,人们不能不惊叹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资源丰富、自然条

11、件优越的国家也不得不哀叹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作用被不断地削弱。3、上层建筑,特别是各国的政策也是影响国际分工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各国政府就曾采取过种种经济上的措施,甚至通过暴力和不平等条约等,来加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各国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也直接、间接地阻挠国际分工的正常发展,当然各国采取的自由贸易的政策和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措施,也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国际

12、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国际分工。当代的国际生产关系的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代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也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固有的两重性(进步性和不平等性)也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两面性,即既具有进步性,国际分工能给各国带来共同利益,都可以起到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具有不平等性,存在着不等价交换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具有剥削、掠夺和侵略的性质。除此之外,人口多寡、劳动力规模、市场大小等也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理论主要介绍古典学派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

13、的要素禀赋理论。一、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所以又称地域分工学说,其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三点)亚当斯密主张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要便宜(生成成本绝对地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便宜)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

14、有利生产条件,都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总之,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这就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所以发生的原因。但是,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能够解释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即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别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还能不能发生?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是否能增加生产总量,对双方是否

15、有利?二、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

16、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或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三、要素禀赋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没有解释为什么两国之间的比较成本会发生差异,赫俄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据此,俄林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那此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感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据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