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36638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文学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而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的林道静的这一文学形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文学形象的这些普遍性特征。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

2、、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道静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有主观性。同时,作家塑造的林道静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此又有客观性。作家曾深有感触地说过:“我要不是在青少

3、年时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要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节节进攻下,正当我个人失去学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中国共产党,我绝不会写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也不会塑造出林道静、卢嘉川、林红这些人物来的”,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我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我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读完中学后我就和剥削家庭决裂了。我也到过北戴河,到处找不到职业,受尽失学失业的痛苦。“那时,我苦闷、彷徨、走投无路,甚至愤而想自杀。就在这时,我遇见了共产党员。他们教育我、指引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是,从此,我从一个忧郁、悲观、对人生失去希望的青年,很快地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

4、奋斗目标、渴望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洪流中的革命青年跳出了个人奋斗的小圈子,大踏步走上了艰苦的革命战场。”“我用林道静作为主角,一则因为我极其熟悉这样的人,再则就是为了表示我对党的刻骨铭心的感念。”从作家自述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实际就是作家的化身,寄托了作家想要通过她来表露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作家在小说中安排的林道静的形象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物性格的转变,而且林道静的性格转变反映了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林道静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努力和转变着,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小说刻画的林道静一直在转变,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大

5、地主家庭,她的生母因受穷凶极恶的林伯唐玩弄过生下她之后就被赶出家门被迫跳河自杀。剩下的凶残泼辣的继母徐凤英因为看到林道静还有几分姿色,所以把她抚养长大,计划把她卖给有钱人家做小老婆捞上一笔。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没有一丝温暖,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乖僻”“执拗”“倔强”“顽强”的反抗性格。她因继母即将要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做小老婆而离家出走,满怀希望的走向新的生活,但是却发现,迎接她的却是更暗无天日的一切。“刚刚逃出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盆大口要吞食她的社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饱含浓厚的感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辛酸遭遇与不幸,展现在读

6、者眼前的是一个孤苦无助、挣扎彷徨却又处处碰壁,直至对生活绝望打算自杀的文学形象,紧扣读者的心弦,勾起人们对林道静的坎坷遭遇与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接着,小说又写到跳海的林道静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因此被他的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浪漫缠绵的甜言蜜语感动,心生爱恋,又在狭隘的报答“救命恩人”的情感支配下,答应了与余永泽同居的要求。从此,作者的笔墨又把主人公带到了另外一种天地。同居后,她整天生活在“涮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而又淡然无味的家务里”,连当初“海阔天空遥想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可是,没过多久,却又“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看到了余永泽对待生活的无所追求、

7、对待老佃户的厌恶恶劣、对待前途的投机取巧的态度,使她发觉,他并不像“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在时间和现实面前已渐渐消失殆尽,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虽然依然住在一起,可是她“心中感到说不出的失望和伤痛”。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林道静心里的转变。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中的情节,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来塑造她所要表现的形象。之后,林道静在偶然的聚会上认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和卢嘉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她那“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她心中涌起强烈的渴望,渴望和这些人“融合在一起”。卢嘉川的谈话“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似的,“每

8、一句文化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都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她竟然有点不愿和这些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年轻人分别了!一旦回到冷清清令人压抑的住处,“一种沉痛的感觉攫住了她的心”,活生生的鲜明对照下,她感到自己和那些热情洋溢,爱国爱民的青年相比,她自己多么不幸!这时的林道静,内心里的挣扎和苦闷翻山倒海,揪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都期待看到她的转变。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斗争和一些事情以后,她坚定了离开余永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的决定。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林道静开始并不懂革命的策略,只是空有一番热情,有自己一个人对革命的狂热,不与人民大众合作,不接近工农,身上还留有很多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在她看到林红英勇就义、江华领

9、导农工们半夜抢收粮食等一系列事情之后,终于走向了成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还残留着的小资产阶级的不足,认清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和广大爱国学生和农民们联合起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者通过林道静这样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指明了中国新一代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投身到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才能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个个别的人物形象提示警醒我们,强化、突出林道静的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此外,小说在女主人公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细腻地记录了人物的前进轨迹,预示了作品人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将会迈出更坚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长前后思想言行的对照中,启示人们,必须勇于否定和摒弃旧我,永不停歇地追求进步,树立崇高革命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才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的一种暗喻,正是小说塑造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形象的巨大意义。小说还较好地处理了作品主要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将加入党组织之后的林道静置身于群众运动之中,凸显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小说对林道静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绝后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