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常见病害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6471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菊花常见病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菊花常见病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菊花常见病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菊花常见病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菊花常见病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菊花常见病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菊花常见病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菊花常见病害及防治一、 褐斑病菊花褐斑病又称菊花黑斑病、斑枯病等,是菊花上的一种常见重要病害。初起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椭圆或不规则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色,并产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连接成大斑,叶片变黑枯死,大部分病叶不脱落,悬挂在茎秆上,只有顶部几张叶片脱落。病原与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类菊壳针孢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 Sacc.)和钝头壳针孢菌(S.obesaSyd.)。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时间从育苗到成株均可发生,病菌萌发的最宜温度

2、为24-28,北京地区8-9月高温多雨天气发病严重。病害从下部叶片开始,顺序向上枯死。一般早菊品种感病严重。综合防治(1)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合理密植,清沟排水,避免连茬。(2)选种抗病品种要选择适于当地种植的优良和抗病品种,如秋色、玉桃、湖上月、紫桂和春舞等等。二、 黑斑病菊花黑斑病又名褐斑病、斑枯病。该病在菊花栽培地区都有发生,除危害菊花外,还可侵害野菊、甘菊、除虫菊等多种菊科植物。植株受害后,轻者叶片枯焦、脱落,严重者全株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观赏。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上产生褐色小点,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到黑褐色。病部与健部

3、界限明显。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不太明显的细小黑点,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形成大斑块。最后,叶片变黑枯死,悬挂于茎干上。感病植株叶片自下部开始,顺次向上枯死。病原:病原为壳针孢属的真菌(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当气温适宜时,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危害。病原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2-27,侵染植株后大约15-30天开始发病。该病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病情发展迅速。不同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也

4、有一定差异。感病的品种有紫蝴蝶、新大白、火舞、紫露凝霜、蟹爪黄、香白梨、西施醉舞和归田乐等。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紫桂等。防治:(1)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消灭侵染源。种植后淘汰的植株要及时拔除销毁,以减少来年的侵染源。(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段种植菊花。避免连作。盆栽的土要每年更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种植不要过密,使植物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3)对抗病差、观赏价值较低的的品种,尽早淘汰。(4)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波尔多液以预防侵染。发病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

5、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好。三、 斑点病斑点病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轮斑病等,都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通常在高湿雨季的7月中旬出现,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积水久湿、昼夜温差大时容易较大面积发病,其中发病最多的是褐斑病。起初在茎基部的叶片上出现暗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增多,变成直径310毫米的圆形黑斑,终致全叶干枯。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潜伏,随雨水或喷灌溅落到叶片上,叶片水湿连续5小时,随即发病向上蔓延。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营养生殖其间施用氮、磷、钾复合肥,防止植株徒长

6、,加强通风、透光,盆与盆之间不要放得过密,浇水时尽量避免淋湿下部脚叶。(2)菊花栽培场所、生长期间或冬春季节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3)药剂防治。810月份,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叶片。病害发生后,选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三四次,效果较好。四、 枯萎病 症状特征:叶片由下而上枯萎变黄。初发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变浅褐色,横切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此时,可向上向下的维束来扩展,导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湿度大时,产生白霉。有的植株一侧枝叶

7、变黄萎蔫或烂根。防治方法(1)用无病的母株取插条扦插,并采用消毒的栽培基质。合理浇水,避免菊田过湿或雨后积水,适当增施速效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2)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12.5增效多菌灵300倍液。五、 立枯病症状特征:又称菊花茎腐病,主要为害菊花幼苗和插条。染病的茎部和根颈处变褐缢缩,后腐烂。严重时韧皮部受到破坏,根部呈黑褐色腐烂,叶黄化、植株枯死。近地面叶片染病时,呈水渍状,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病部可见褐色菌丝或附着小菌核,造成苗或成株的大量死亡。防治方法(1)栽培之前,应进行土壤处理。用40拌

8、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福美双,按1:1的比例配成药土,每平方米施8克处理苗床土或菊田土壤。(2)控制高温高湿条件出现,经常通风,提高地温,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3)发病初期,喷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15恶毒灵水剂450倍液、95绿亨1号3000倍液。710天1次,防治12次。六、 白绢病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产生菌丝由植株的茎基部或根部直接侵入,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

9、酸性土壤及施用氨态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1)重病地避免连作。(2)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及其邻近植株淋灌5井冈霉素水剂l000一16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穴)淋灌0.4一0.5L。隔l015天1次。(3)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04一045kg加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能有效地控制该病扩展。(4)施硝态氮肥及增施消石灰50一100kg可减轻发病。七、 白粉病菊花白粉病是花卉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分布。菊花白粉病可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枯死,甚至不开花,严重影响了绿化、

10、美化效果和花卉生产。菊花白粉病主要为害瓜叶菊、金盏菊、松果菊、非洲菊、波斯菊、翠菊、大丽菊、百日菊、玫瑰、月季、凤仙花、美女樱、秋葵、一品红、蜀葵、福禄考、秋海棠、紫藤等。危害症状菊花白粉病感染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更易感染。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嫩梢卷曲、畸形、早衰,茎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病原及发生规律引起白粉病的病原体属白粉菌真菌,为菊粉孢霉菌,有性段为二孢白粉菌。一般病菌在病株残体内或土中越冬,到

11、第二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子囊果开裂,散出子囊孢子,并借气流和风雨进行传播、扩散。白粉病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在以上时最易发生,一般月为白粉病多发期,月为其严重发病期。防治方法(1)在栽培上要注意剪除过密、枯黄的株叶,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或深埋病残落叶,这样可大大减少传染源。(2)栽植不能过密,要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性,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叶片的抗病能力。要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在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3)盆土或苗床、土壤要用药物进行杀菌,用甲基硫菌灵与福美双混合药剂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即可达到杀菌效果。在发病初期可用加瑞农可湿粉剂或十三吗啉乳剂倍液,每隔天喷次,连喷

12、次即可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也可用敌力脱丙环唑乳油毫升加水公斤喷雾,每隔天喷次,连喷次,防治效果较好。在发病期可用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克加水公斤搅匀喷洒,每天喷次,连喷次,也可用粉锈宁乳剂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倍液进行喷雾,每隔天喷次,连喷次即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八、 根腐病病原菌属真菌,皆因土壤湿度太大,排水及通风透光不良所致。故宜选生态条件良好处栽培,并需注意排涝,清除病株、病叶,烧毁残根。盆土宜用1:8福尔马林液消毒,生长期中再用波尔多液,80可湿性代森锌液,或50可湿性托布津液喷洽。九、 青枯病症状此病系细菌侵染植株根部、茎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幼苗期感病,通常地上部分叶片突然失水干枯下

13、垂,根部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用刀横切茎或根,可见白色或黄褐色细菌粘液)。发病规律病菌可与病部组织残留土壤成为传染源。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人,随风雨、水滴传播。病菌喜高温,盛夏季节,雨水或灌溉水流动,会很快大量发病。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培养无病苗,选摘灭病株扦插。避免产生伤口,防止病区水流向健株。发现病株拔除烧毁。(2)发病期喷02高锰酸钾液,或喷100200单位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并适当增施钾肥。用10微LL的硼酸液进行根外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十、 锈病菊花锈病有白锈病、黑锈病和褐锈病3种,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白锈病在感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叶片下表面产生小的变色斑,然后隆起

14、呈疱疹状,不久疱疹病斑破裂,散发出褐色粉状物;发病严重的植株生长衰弱,不能正常开花且大量落花,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并使叶片卷曲。病菌多在植株的新芽中越冬,随菊苗传播危害。露地栽培的菊花在7-9月多雨的天气发病重,株间密度大、湿度高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植株作繁殖材料。(2)种植不宜过密,保持植株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浇水时不要淋湿植株。(3)发病期间可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双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4000倍液,隔15-20天再喷1次。十一、 病毒病危害菊花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20余种。我国初

15、步鉴定出7种。不同的病毒在菊花上引起不同的症状,有时不同品种的菊花感染同一种病毒,症状也有差异。菊花在栽培中,往往会同时受到几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症状加重,出现开化 叶、斑驳、环斑、枯斑、畸形、矮化、黄化等复合症状。由于品种、生长期和栽培环境的不同,有时有隐症现象,时而症状表现明显,里面症状消失。 (1)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B virus(CVB) 菊花B病毒归属为香石竹潜隐病毒属,患病菊花在菊花叶片上表现为轻型花叶症或不表现症状,在菊花感病品种上,可以形成明显的花叶症状或坏死斑,严重感病的产生褐色枯斑。菊花B病毒由汁液、扦插条、桃蚜和马铃薯传播,赏菊花上普遍发生,发病率60-65%。该病毒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野菊、金盏区、翠菊、瓜叶菊、花环菊、珍珠菊、蜡菊、百日草、矮牵牛等多种植物。 (2)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 番茄不孕病毒归属为黄瓜花叶病毒属,患病菊花病时出现花叶、扭曲,植株萎缩,花色不正常。汁液、桃蚜和其他一些蚜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