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6395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毅-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中心: 江西赣县奥鹏学习中心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 年 级(入学批次): 1303 学 号: 201303589890 学生姓名: 蔡毅 导师姓名: 张俊峰 2015年3月20日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承诺保证书本人郑重承诺: 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学员签名:2015年 3月 20日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摘 要信息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并着重分析了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

3、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

4、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3、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

5、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学生还可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4、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 5、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

6、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较大的优势。但是,应用信息技术仍只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以下问题。(一)、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认识的偏差有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只要装备了现代教育设备并在教学中运用了计算机就是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实现了现代教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学者曾多次指出,掌握了现

7、代教育技术并不一定就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只有具备了现代教育理念才是真正的现代人。运用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教育现代化的充要条件,因为它并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所有条件。信息技术一定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才能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 (二)、应用信息技术重形式轻实用信息技术应用使得课堂上可使用的教学手段更多样,多媒体课件更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品质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3但是,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近,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例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在教学中

8、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三)、信息技术应用中重技术轻教师的弊端尽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人格魅力、风趣的讲解、明了的板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4课堂教学中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教学效果不仅不会好,还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将成

9、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就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

10、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 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

11、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学能力便成为了21世纪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 (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

12、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

13、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 (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

14、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4、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

15、问题目求解的过程,在这个问题过程式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 5、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量和对事物的理解作基础,“熟能生巧”是对这种能力最朴素的注释,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 (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 (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像力、发展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