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6151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 艾灸扶阳补益之心得 艾炎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这些记载和论述,说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补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

2、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

3、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

4、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艾灸的补益现代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

5、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万淳夫等观察艾灸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艾灸后l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3)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艾条温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灼痛,皆能很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艾灸大椎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6、。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tc)和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而以tc更为显著。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艾灸养生的七大主穴: 关元 气海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肾俞 脾俞 【关元】 1, 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线上,使病人仰卧,由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作5寸,在脐下3寸处取穴。 2,特性:小肠之募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针灸穴名解称此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3,功能:培补真元之气、填精、

7、滋阴、补阳、活血。 4,主治:扁鹊心书:年四十阳气寒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萎,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元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壮,六十可一年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又伤寒少阴症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如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 又:伤寒太阴证,身冷,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 又:脑疽发背诸般疔疱恶毒,须灸关元,

8、以保肾气。 又: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内服保命丹。可保性命。 又: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得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救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气,自运消矣。 又:脾泄注下,乃脾肾亏损,二三日能损人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又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又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 又:中风病方书言,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 又: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又:砂石淋病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又:上消病日饮水三五

9、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又: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又:耳轮焦桔,面色渐黑,乃肾劳也。 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虚疲也,风邪所乘之证。 又: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虚气不归海。 又: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 又: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 又:牙疳。 又:肠痔 又:手颤 又: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又: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

10、患,彭祖寿数更如何。 医学入门关元主诸虚损,乃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类经图翼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小腹奔豚,夜梦遗精,白浊五淋,七疝,溲血,小便亦涩,遗沥,转胞不得溺,妇人带下症遐,经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产后恶露不止,或血冷月经断绝,但是积聚虚乏皆宜灸。 又:阴证阳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百壮,活人多矣,然须频次灸之,仍之兼三里,故日若要安,丹田里不曾干。 又:主治妇人产后血气痛,子宫不成胎。 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 腧穴学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

11、,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风眩头疼。 附注:日本泽田健氏:认为最佳的养生功夫是自身调节,呼吸导引,其次者需借用外力。借用外力,又以艾火灸灼丹田(关元)为上,若信服药饵则等而次之,因此,同样是关元气海穴,须使其发挥养生功效,静坐养生是凭籍自身修持之力激发之,而艾灸养生则凭籍艾火温补之力激发之! 【气海】 1,取穴:在脐下腹中线1寸五分处是穴。 2, 功能:补益脏真,故元气,回生气,壮肾阳。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温下振阳,大补元气之功能。其犹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气化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 3,主治:下焦虚冷之气上冲心

12、腹,呕吐不止,阳虚不足气喘不能卧,症瘕结块,妇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绕脐痛,阴证伤寒,四肢厥冷,中风中气,小儿遗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卧善惊。 图翼呕吐水止,又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肌体赢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症瘕,结块壮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疝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赢瘦,崩中赤白带,月事不通,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疠痛,闪着腰痛,小儿遗弱,得气则泻,泻后宜补之。 针灸治疗学治神经衰弱,精神病,忧患症

13、等有效,并能医治所谓下元不足,真气不足,阳脱虚冷,下焦虚冷等。因此对于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肠炎、慢性腹膜炎、肾脏疾病、子宫疾病、不孕症,阳痿,夜尿,腰疼等,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患阑尾炎时,灸此穴30-40壮,有消除右髂窝激痛的显著效力,在肠炎腹泻剧烈时,将水分和此穴灸30-50壮,常常可以立刻见效。 【中脘】 1取穴:在脐上四寸处,即剑突尖下与脐中间是穴。 2功能:强胃健脾,化湿理中,升阳益气。 3主治:太乙神针临证录心下胀满,饱食不化,噎膈逆气,翻胃呕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块,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经心下大坚,中脘主之。胃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伤忧捐思气

14、结,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助下坚痛,中脘主之。治小儿暴痫者,身体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中脘及脐中上下,两旁各1寸凡六壮。心痛坚烦气结灸中脘百壮,心腹主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灸中脘百壮,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太仓七壮。 扁鹊心书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痛。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痹气心痛,伏梁心下如覆

15、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湿疾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气发噎。疏曰:腑病治此。东坦曰:气在肠胃者,取之是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针灸真髓泽田健氏善于治疗子宫左屈或后屈,治左屈灸左手阳池,后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屡试屡验。灸前,脐的左侧压时觉痛,关元附近有空虚感,灸阳池、中脘后,脐左立即不痛,关元附近也觉得充实了,这是子宫转正的征兆。的确有神效。但子宫转正以后,经过一些时候,还是会左屈或后屈的,应该继续天天施灸,使肌肉习于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马氏温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淤滞,开户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治疗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注此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四脉之会,又是胃之募穴六腑之会。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