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6144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华裔艺术家林璎和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字数:3159来源:文史天地 2011年11期林璎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碑,从她的设计方案在“横排起来足有两公里长的全部参赛作品中挑选出来”,经受了强大势力的反对,最终实施,这一切,是否对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价值? 2010年2月25日,在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亲手把一枚金质奖章挂在华裔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林璎女士的颈上,表彰她在建筑、艺术和环保等领域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国年度总统艺术奖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具有亚裔背景的人士。现年51岁的林璎在21岁时就因设计越战纪念碑而声誉鹊起。如今,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题材涉及

2、民权、女权、印第安人土著权利和环保等,范围包括住宅、公寓、花园、雕像、景观、公共艺术、书馆、博物馆、家具、溜冰场、衣服、教堂和面包店,等等。林璎在艺术上的不凡建树使她在美国艺术界享有盛名,当之无愧地跻身于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及“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之列。 三十年来,尽管林璎设计了很多作品,然而她的名字永远和建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连在一起。 家世和童年 林璎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她的父母来自中国。父亲林桓祖籍福建闽侯(即福州),是已故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的同父异母弟。林璎的曾祖林孝恂是前清翰林,曾在浙江海宁、孝丰等地任县令。祖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归

3、国后积极倡导宪政,先后出任民国参议院、众议院秘书长和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为人风流倜傥,能诗善文,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湛,墨迹被人视为珍宝。 林长民有一女四子,长女林徽因为何雪媛所出,最为知名;四子为程桂林所出,也各有所成。林桓是林长民的长子,自幼生长在北京。1925年12月,林长民在关外遇难后,林家举家迁返福州,林桓此后就读于福州英华中学和福建基督教大学。1949年,林桓赴美留学,在华盛顿大学(西雅)艺术系从事陶瓷工艺研究。读书期间认识了来自上海、出身名医世家的朱丽娅小姐,两人于1951年结婚。 1958年,林桓应聘到俄亥俄大学任教,举家迁往大学所在的雅典城。1959年10月5日林

4、璎出世,加上哥哥林谈,林家此时是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雅典城是美国中西部一个人口不足两万五的大学城,自然环境优美,很有几分田园彩。林璎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父亲林桓生前是俄亥俄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兼本校“萃索里尼艺术画廊”馆长。在同事眼中,他不仅是个杰出的陶艺家,更是一名干练的行政管理人才。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俄亥俄大学的“萃索里尼艺术画廊”成为全美最佳艺术收藏馆之一。林桓去世后,俄亥俄大学为了纪念他对本校作出的特殊贡献,把校园里一所百年老建筑命名为“林厦”,即今俄亥俄大学“肯尼迪艺术博物馆”。 母亲朱丽娅退休前是俄亥俄大学英语教授,主讲东方文学,课余写诗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迄今已发表三本学

5、术专著。晚年以荣休教授的资格退休,在家里每天仍伏案读书,笔耕不辍。 林璎从小喜欢安静和独处,当父母忙着各自的工作时,她就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用纸和陶片砌房子。有时,她会走到父亲的工作室看他做陶器,得到允许,便在他的陶轮上做个小陶碗。一般美国孩子爱看电视,林家的孩子却偏爱读书。林谈遗传了母亲的诗人气质,喜欢读诗歌一类的书籍。小林璎开始喜欢读小矮人、小精灵一类童话故事,稍大一些后则迷上了希腊神话。林桓一有机会就带林璎和林谈到他任教的美术学院看画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林家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培养起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感悟力。 中学时代的林璎穿牛仔裤、T恤衫、运动鞋,留着一头垂及腰部的长

6、发,课余在“麦当劳”打工赚零用钱。她的功课样样拔尖,数学成绩尤其突出,上中学时就在俄亥俄大学选修本科课程,是个公认的聪明孩子。高中毕业典礼时,她和班里的另一位同学被双双推选为本届毕业生代表,到台上致告别辞这是美国中学传统上为历届毕业生中最优秀的学生保留的殊荣。 林家人的两代耶鲁缘 高中毕业后,林璎被耶鲁大学录取。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她就喜欢上了这个到处都是绿荫和红砖建筑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常常独自在校园里漫步。 半个多世纪前,林璎的姑姑林徽因就曾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留下足迹。1927年秋,林徽因从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是第一位向西方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的

7、中国留学生。次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赴加拿大结婚。婚后,两人取道欧洲返国。1946年,林璎的姑丈梁思成又作为耶鲁大学的特邀嘉宾到纽黑文讲授中国艺术和建筑。如今,林璎又走进了耶鲁大学,而且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专业。林家的女儿因此两代和耶鲁结缘,和建筑学、艺术结缘。 在耶鲁上学的一段时间里,林璎迷上了沙特存在主义哲学,常常陷入对生与死的玄想。纽黑文城中的丁香街公墓是她经常去散步的地方,在她看来,没有什么地方比墓地更适合一个人思考生和死这样的问题了。林璎那时做梦都想不到,几年之后,她会设计出一座和战争和死亡有关的纪念碑,使她一夜之间从一个寂寂无名的耶鲁小女生成为举国注目的越战纪念碑设计者。 耶鲁时期的林

8、璎出落得亭亭玉立,颀长的身材和五官中那双黑亮的杏子眼使她看起来像足了家姑林徽因。父亲林桓评价说:“玛雅(Maya,林璎的英文名字)生性敏感,有点情绪化,从小热爱艺术。林家的女性都很强,很独立,同时也都很有才气,有股子认准了不回头的倔强劲儿。玛雅和我姐姐林徽因在这一点上非常相像。” 欧洲行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林璎和一批耶鲁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海外实习”机会,到欧洲学习。她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注册了一个学期,选了几门有关都市和园林设计的课程。课余时间,她常常一个人在哥本哈根市区内转悠,考察建在市区内的公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欧洲人把公墓修得如同花园般漂亮,人们可以在里面展开各种休闲活动,如跑步、骑

9、自行车和野餐等。死人的墓地变成了活人的公园,这是她在现代都市设计课程里学到的新理念。 在丹麦学习期间,林璎也趁机游历了欧洲大陆,饱览了欧洲四千年来的建筑遗迹。对于立志成为建筑师的林璎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实地考察对她更有益的了。在希腊,她参观了古典时代的雅典卫城和雅典娜女神神殿,又泛舟地中海,登上克里特岛,凭吊了岛上一个四千年前青铜时代的柯诺索斯宫。在德国,她接触了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和葛罗培思的艺术作品。两位大师在纳粹上台之前逃离德国,移居美国,为美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建筑人才,其中葛罗培思还是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明的导师。 在哥本哈根大学的短期学习结束后,林璎又回到耶鲁。1980年10月5日,林璎迎

10、来了21岁生日。那时她所能预期的人生大事就是一年后的毕业典礼。没想到,在毕业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毕业前夕: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大赛 从欧洲返回耶鲁后的第一个学期,林璎注册了一门由安德鲁斯伯尔(Andrus Burr)教授主讲的丧葬建筑艺术课。课上有人出示了一张招贴,上面写着:一个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越战退役军人团体目前正以民间集资的方式筹款,打算在首都华盛顿宪法公园内建造一座越战纪念碑。得克萨斯的亿万富翁洛思佩罗为此捐出16万美金,特意用来襄赞纪念碑设计大赛。伯尔教授看到招贴后,当即决定让班里的每个学生按照比赛要求设计一个越战纪念碑方案,一方面作为本课的作业上缴,另一方面也可以

11、试着拿去参加比赛。伯尔教授自己也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及时邮寄了出去。 1980年11月,时值冬季,林璎和几位同学驱车前往华盛顿宪法公园,实地勘踏纪念碑碑址现场。在喧嚣的都市里,宪法公园仿佛是一片安静的绿岛,放眼望去,看得见白宫、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著名建筑物。置身宪法公园,林璎想,如果在这个空间里再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的话,势必会破坏建筑物间既有的平衡和默契。这样一座纪念碑不仅显得突兀,而且会引来巨大的客潮,使原本静谧安详的环境遭到破坏。林璎的视线渐渐落在一个南北走向的缓坡上,心头忽然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她想,如果用一把巨刃切开这个缓坡,使大地裸露出岩石,再把岩石磨光,不就

12、是一面可以刻上阵亡将士姓名的纪念碑吗?这个石碑将隐身在缓坡之下,不会破坏宪法公园里既有的结构和平衡;游人的出现也不会造成公园的扰攘气氛。这是一座有关战争和死亡的纪念碑,人们不正需要这样一个不受干扰的空间来静静地反思和哀悼吗? 林璎返校后,很快就把自己的构想付诸实践。在课堂讨论会上,同学们费解地审视着林璎用陶土模型表现出的设计方案。一学期以来,他们熟悉了古往今来的各种纪念碑,没有一个像林璎的方案这样另类。首先,她的设计似乎显得太简朴了些,上面除了阵亡将士的姓名之外,全无额外的装饰;其次,林璎方案里的纪念碑是黑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象征纯洁和高尚的大理石白。林璎解释说,纪念碑将坐北朝南,太阳正好明晃

13、晃地照着,白大理石在阳光下会产生刺目的反光,那样会使纪念碑上的名字难以认读。 几天之后,林璎完成了设计修改,寄出自己的方案参加比赛。她寄出的是一个蜡笔画似的浅样:两面黑的三角墙在碧树和青草的映衬下,从地表的一端升起又落下,两墙在中轴线上相接。东墙的锐角直指华盛顿纪念碑,西墙的锐角则指向林肯纪念堂。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惯常的做法,按字母表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将阵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

14、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林璎后来得知,自己是班里除伯尔教授之外唯一参赛的学生。除了设计样之外,她还附寄了一个手写的文字说明,因为对中奖不抱太大希望,所以她也没有费心把它打印出来。她很清楚,自己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太不合常规了,很难为一般人接受。伯尔教授显然对林璎的设计也并不特别赞赏,期末,一向门门全优的林璎在伯尔教授的这门课上只拿了个B。 数月之后,林璎几乎把参赛这回事全忘在脑后。一天,三个来自华盛顿的不速之客忽然同时出现在她的宿舍里。他们把她中奖的消息郑重其事地告诉林璎,本以为会看到一个大

15、喊大叫、欣喜若狂的中奖场面,没想到林璎却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事后林璎追忆说,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种事怎么会落在我的头上? 林璎方案遭到激烈抵制 林璎的作品是由大赛评审委员会,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从横排开来足有两公里长的全部参赛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评审结果又经专家集体投票表决一致认定。评选程序完全符合美国人崇尚的民主精神。评委会上的八位成员全都是美国建筑界和艺术界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没有人质疑专家们的艺术判断力。 公众的注意力于是转向获奖作品本身,不喜欢它的人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攻击它的理由:纪念碑的颜为什么是阴郁难看的黑,而不是象征纯洁高尚的白?它的形态为什么不直立向上

16、、高高耸起,却是隐藏在地表、像羞愧于自己的存在似的?有人甚至把设计中的三角墙和女性生殖器,V型构和美国六七十年代象征反战运动的V字手势联系起来,诋毁说,林璎的设计方案与其说适合建造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不如说更适合献给简芳达。 简芳达是美国好莱坞影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以反战著称。在美越酣战时,曾私自飞到河内慰问北越军民,和敌国的将士们一起唱反战歌曲,并在河内电台上发表演讲,瓦解美军斗志。战后,有人曾谋以叛国罪起诉她,参加过越战的退役军人尤其不肯饶恕她。把林璎的作品和简芳达的名字连在一起,无异于在政治上给它定性,这样只会激怒而不是抚慰越战退役军人,从根本上违背了建造纪念碑的初衷。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激怒了。有人在国家评论杂志上撰文,公然呼吁“阻止建造那个纪念碑”。文章写道:“好吧,就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