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443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也要通过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实现。要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必须考察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本章所考察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学习本章应了解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性质和特征,企业的活力与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借以认识社会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它是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并自主

2、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根据它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分为直接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邮电通讯企业、金融企业、服务性企业,等等。随着生产、流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规模、种类、结构和数量,也会有所变化。 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这294是因为:第一,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掌握先进的技术设备,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整个国民

3、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控制力。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实现者,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产品、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和技术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都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第三,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都离不开国有企业,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这是由以下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4、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只能或主要是通过他所在的企业来实现,每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取得的物质利益的多少,与他从事劳动的企业的联合劳动结果和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正是劳动者的这种与所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紧密相关的物质利益要求,决定了国有企业必然是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第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但由各个企业占有和使用。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适当分离,使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资产享有经营权,相应地享有通过经营使用这些资产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也决定了企业必然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

5、的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开展市场经营活动,国有企业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的地位必须得到维护,这样才能使企业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各个企业由于生295产经营管理好坏而带来的收益差别,应当反映在不同企业劳动者所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差别上。 三、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加以销售,企业不仅要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且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生产要素的获取,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

6、营单位,是市场竞争主体。 国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以及市场竞争主体,必须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自身的商品销售收入,补偿自己的支出,在完成对国家上缴税利的基础上,盈利归己,亏损自负。企业要真正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与机制。企业具有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才能独立地进行经济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自己的决策和活动的结果承担责任,盈亏自负。 四、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具有法人地位,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是拥有自己经营的财产和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和参加民事活动的经济组织。 国有企业作为法

7、人实体,必须具有自己应有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 国有企业的权利就是企业的经营权,企业经营权是指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依法处置和经营收益的权利。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资产经营形式,依法行使经营权。 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应当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企业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遵守国家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确保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以其经营管理的资产,承担民事责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关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承担296民事责任。厂长对企业盈亏负有直接经营责任,职工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企业盈亏也负有相应责

8、任。 第二节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一、企业的活力和企业的经营机制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活力,从根本上说是指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具体地说是指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依靠自身的力量,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军,高效率地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使企业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生产和经营获取盈利。概括起来,企业的活力主要应表现在:(1)产品有竞争力;(2)技术有开发力;(3)资产有增值力;(4)对市场有应变力;(5)领导班子有团结进取力;(6)职工群众有凝聚力。 企业要具有活力,关键在于企业应具有完善的经

9、营机制。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企业的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业内部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激励机制。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有企业动力机制的运作与完善,需要处理好两个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企业资产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及生产者的利益关系,通过选择、设定某种企业经营形式和利益分配办法,协调两者的利益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企业经营者同生产者的利益关系

10、,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和有效的分配形式,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利益关系的协调,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国家、企业集体、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职工的 积极性。297 第二,约束机制。企业的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制。约束机制的实质,就是企业依靠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优化自身的行为方式,做出正确决策,以保证企业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行为约束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行为的约束,包括企业的预算约束、审计约束、财务约束、责任约束、纪律约束等等,以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收节支,取得盈利,

11、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企业外部行为的约束,包括市场约束、合同约束。法律约束和一定的行政约束等等。企业的生产经营要面向市场,吸纳各种市场信息,适应市场供需变化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条件,遵守和履行各种经济合同,按照法律和市场规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企业的运转机制就是要保持企业由投入到产出的不断循环过程的良性状态,使企业的供、产、销顺畅进行和运转的机制。完善企业的运转机制,需要选择和设计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组织机构,优化企业决策体制;使企业有效地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增强企业对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的调蓄能力;提高企业对外部市

12、场、信用条件和金融状况等变化的应变功能,特别是提高抗逆市场价格波动、信用中断、资金紧张、销售困难等突变的功能,以保持企业在外界环境变化冲击下的稳定性;同时还应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长盛不衰。 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的各种弊端,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经营机制很不完善。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29

13、8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转换其经营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突出任务,只有增强它们的活力,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合理化,才能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括地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第一,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的经济利益被严重忽视,使企业失去从物质利益上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在企业内部忽视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不能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须使企业的动力机制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一方面,要切实重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应具有的独立物质利益,使企业和职

14、工的物质利益与其生产经营成果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关系,既要重视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国家的整体与长远利益。 第二,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在我国原有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服从指令性计划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资金无偿使用,生产资料统一调拨,产品统购包销。企业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性职能,失去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其行为约束完全是消极被动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使约束机制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企业应当主动地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既要使企业的获利多少同企业使用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效果相联系,又要使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收益的合理使用相联系。从而使企业从优化自身的行为方面强化其约束机制,实现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决策的转化。 第三,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规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企业内部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联系,而与市场缺少直接联系,形成一种封闭的、单纯生产型的经营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使企业的运转机制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使企业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企业外部,生产经营直接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