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2019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8山西太原一模,27)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2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室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明朝这两个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A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B在

2、质疑嫡长子继承制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D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3(2018广东茂名二模,27)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4(2018重庆市5月调研,2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3、。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5(2018安徽安庆二模,27)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本质上反映了()A内阁制彻底瓦解B宦官操纵威柄C皇权专制的痼疾D内阁首辅无权6(2018广东汕头一模,27)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A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B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C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

4、廉洁D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8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9(2

5、018陕西渭南二模,27)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是由于明代()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10(2018河南郑州三模,28)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A强化中央集权B扩大统治基础C重塑人才观念D增加教育需求11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

6、,“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12(2018云南昆明一模,27)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材料说明()A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B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C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D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13(2018吉林吉林市三模,27)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

7、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14(2018广东省二模,24)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唐宋“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

8、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元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明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清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15(2018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模,27)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这体现了中国古

9、代()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16(2018甘肃兰州一模,28)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17(2018安徽蚌埠一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朝代西汉东汉唐元明清比例179455174641292712613122991911A.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冗官问题由来已久18(2018四川省“联测促改”,27)“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

10、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仅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19(2018广西钦州三模,27)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商品经济发展B封建教育发展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20(

11、2018湖南怀化二模,27)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主要反映了()A重视风水的迷信思想B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C严整和谐的儒家传统D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答案精析1D材料并没有强调是贪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独立倾向,故B项错误;财经程序上的问题,不是制度上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空印案”的缘起是“欺君罔上”,故D项正确。2D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室让皇帝”以及朱祁钰的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都是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故D项正确。3A“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

12、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见政治与当时的人伦结合,故A项正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无法体现对官吏的考核严酷,故B项错误;“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可得出孝是当时宣扬的思想,但要服从政治的需求,故C项错误;“丁忧”无法体现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4A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诸司上疏前、六部执行时,与内阁商议,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

13、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5C材料“元辅”、“众辅”是对内阁大臣的称呼,表明内阁的存在,故A项错误;据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可知宦官操纵权柄的原因来自于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内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本质是皇权专制的结果,故C项正确;“权如外廷元辅”表明内阁首辅仍旧非常重要,故D项错误。6D根据“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表明明代中央采取方法加强对地方官的考察,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

14、免机制,故D项正确。7C材料反映出明初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必凡事都向丞相汇报,这省去了行政权力的运作的一道程序,既有利于加强皇权,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并不能保障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六部只是地位提高,并未扩大权力范围,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加强了皇权,不会缓和君相矛盾,排除D项。8D材料反映出朱元璋将乡饮酒礼颁布推行到全国基层的原因是“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即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明朝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提高官员道德水平,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亦排除。C项“借助乡规民约”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9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对读书人采取八股取士等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儒家的进取精神,不得不采取独善其身的办法,故D项正确。10C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这并不能因此扩大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之前科举制模仿范文、文辞浮华,不务实际,而改革后是以选“有学行者”即有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