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1653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2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纲考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秦朝“焚书坑儒”。(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汉时期科技文化(1)汉代造纸术。(2)小篆和隶书。(3)汉赋。时空观念古代中国思想经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焚书坑儒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大一统”的局面。历史解释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史料实证运用历史史料和后世史家评论,解读印证汉代儒学的新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儒学思想与政治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家国情怀从汉代儒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2、、个人志向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角度认识汉代儒学特有的家国情怀的内涵。考点一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内容(1)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2)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特点: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3、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考点二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造纸术(2)天文: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与候风地动仪。(3)数学:东汉时期: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形成。(4)医学2.文化(1)汉字与书法统一特点: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汉赋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微点拓展 汉代法律的儒家化(1)自汉代春秋决狱

4、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中国法律儒家化逐渐加强,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史家观点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翦伯赞中国史纲核心观点: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吸收了有利于统治者统治需要的学说,独尊儒家学

5、说,保留百家中有利的学说。探究1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考题例证【典例】 (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点评本题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主要考查理解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审题解答题眼关键注意“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的信息,认识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解题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五经”是古老的文献,

6、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D项错误。史论链接角度1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2)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本”思想;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先秦诸子学说中互为关联、相通互补的积极因素于此得到集中强化,并与儒家的基本思想融为一体。角度2汉代儒学

7、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剂之以道”(1)“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2)“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3)“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的“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即时体验1.(2019山东滨州期中)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

8、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选A项。答案A2.(2019山东德州模拟)汉朝是中国古代在国家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公布“罪己诏”(进行自省或自我检讨)最多的王朝,该现象体现了()A.汉代自然灾害的爆发更加频繁B.儒家对皇权的规范制约C.皇帝接受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解析材料中“罪己诏”体现皇帝的反躬自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 B;古代封建王朝自然灾害

9、并无爆发更加频繁,排除 A;从材料来看,无关士人官僚的“规谏”,排除 C; 材料只涉及“罪己诏”,无法体现严格的规范性,排除 D。答案B探究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地位及评价史论链接角度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10、角度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角度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

11、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料实证史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

12、孔子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大,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史料一注意是阐述

13、了孔子及其儒学地位的变化。解读注意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祭孔的时间、范围及仪式等,祭孔实质是对儒学地位的肯定。(2)史料二为后人所著历史文献评价性材料,注意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国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史料二解读注意从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国思想界、政治统治、民族性格方面的积极影响角度解读;史料三主要从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消极影响的方面解读。1.根据史料一,说明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提示: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从祭孔时间、封侯及学校祭孔等,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14、。提示:(1)史料二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2)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即时体验1.(2019四川成都诊断)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解析据题干“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信息,说明儒学地位上升,故选B项。答案B2

15、.(2019山东日照模拟)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解析材料“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表明,汉朝把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体系,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B正确。答案B命题素材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和更牢固的统治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