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1626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学案(含解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1)美苏“冷战”的形成和表现(2)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2018课标,35,4分联合国成员国变化折射出的实质历史解释2017课标,34,4分运用漫画形式考查“遏制政策”对苏联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16课标,35,4分马歇尔计划体现的美国对欧政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16课标,35,4分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新经济的出现2018课标,35,4分苏联“七年经济计划”反映出的实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18课标,35,4分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农业发展的原因历史解释2017课标,35,4分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背景材料考查史学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学艺术(1)互联网技术(2)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现代主义音乐;影视艺术的发展2017课标,42,12分以钟表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16课标,34,4分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反映出的近代美术流派的演变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3、束至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总体呈现“冷战”特征。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对本单元知识点多次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考查重点,对二战后的科技文化也有涉及。试题通常采用新史料切入,或者设计新形式(漫画、图表等),考查主干知识和史学素养,试题命制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世界,这一特点预计未来高考中仍会体现。备考建议:(1)整体把握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注意纵向联系,整合、归纳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脉络,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真题典例】【破考点】【单元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

4、1年苏联解体为“冷战”时期。政治方面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台,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方面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二战后,斯大林体制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赫

5、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思想文化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主要成果包括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子能技术的应用;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考点集训】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1.(2018湖北八校一联,35)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

6、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所述“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答案A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2)马歇尔计划“在全球两极对峙的环境中,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欧洲一体化逐渐提上日程”, “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该计划()A.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B.避免了欧洲走向分裂C.削弱了苏联的敌对情绪D.有利于西欧走向复兴答案D3.(2018湖北百所重点

7、学校联考,22)1950年9月,美国通过的国内安全法规定:所有“共产主义组织”都要在司法部进行登记,还授权总统,在其认为国家处于“非常状态”时,可通过司法部把“共产主义组织”的成员无限期关押。该法案的颁布()A.意在扭转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劣势B.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实现了转折C.主要针对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D.严重践踏了美国公民的权利答案D4.(2018江西二测,22)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约形成“欧洲煤钢联营”,1957年六国更进一步签订了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两个条约。1960年,英国组织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建

8、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规定逐步取消内部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这说明()A.西欧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加强B.西欧国家一体化的发展C.美国在西方领导地位的削弱D.西欧国家从盟友化为对手答案B5.(2017湖北武汉四调,35)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它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家,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物国家。”其主要目的在于()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答案C

9、6.(2017湖南六校联考,35)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文件,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文件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B.与美国形成竞争关系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答案B7.(2017山东济南3月,35)1971年,尼克松提出当今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

10、现的原因是()A.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B.中美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答案A8.(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摘编自夏

11、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明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全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摘编自李潜虞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和实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12、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4分)答案(1)背景:美国因经济危机而实力衰落;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已萌发出多极化的趋向。实质:继续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2)影响: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实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考点二“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1.(2017课标,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

13、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2.(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23)据统计,截至1946年12月,法国政府持股达到50%以上的企业从战前的11家增加到103家。这可说明当时()A.科技革命推动作用显著B.社会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C.美国经济援助初见成效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度增强答案D3.(2018河南八市一测,22)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订计划。这一决议()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D.表明“斯大林模式”被打破答案B4.(2018江西二测,24)有研究者指出,赫鲁

14、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答案C5.(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31)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A.物价持续下降,失业人口剧增B.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C.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D.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答案B6.(2017河南适应性测试一,35)下图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从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情况(注:表中“其他”指的是贷款额低于112.95亿美元的国家)。由此可判断该组织()A.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B.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C.消除了成员间的贸易壁垒D.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答案A7.(2017湖北武汉二调,34)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后,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1年、1967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