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1449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专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教案 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现代诗二首“乡愁”是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柳永梦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乡愁”是李清照的浅吟低唱;“乡愁”是苏轼的慷慨悲歌;“乡愁”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剪不断的情结;“乡愁”是一坛海外赤子饮不尽的烈酒;“乡愁”是梦里的“长城”;“乡愁”是“一片槐树叶”,载着诗人浓浓的情思,漂洋过海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难点)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华夏数千年文明,很多日常可见的事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凝聚

2、和积淀,他们是中国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们是一种符号、一种意蕴、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中国的象征物?”(学生会提到如长城、黄河等,点明这便是游子思乡的载体)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长城图片,配以长城谣歌曲。(学生对长城产生直观感受,营造思乡爱国氛围,引出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再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为体会作者情感做好铺垫。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 生字注音隘口(i) 歌谣(yo) 蹲踞(j)山巅(din) 焚起(fn) 槐树(hui)荒莽(mn) 蝉翼(chn) 敕勒山(ch)2 生词注解隘口:狭窄的山口。荒莽:极其荒凉。蝉翼:蝉的翅膀,形容物体很薄,文中

3、形容树叶很薄。些微:一点儿。3 作者名片席慕容,女作家、诗人。1943年生于重庆。,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大江河。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其中一棵开花的树山路出塞曲悲歌渡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集有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纪弦(19132013),当代作家。生于河北,1948年去台湾,后移居美国。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纪弦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覃子豪与钟鼎文)。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摘星的少年等。4 背景追溯长城谣本诗选自无怨的青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诗人从小生长在长

4、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家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一片槐树叶本诗先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心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谱写出了这首海外游子萦怀祖国、思念故乡的衷肠之曲。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学习长城谣(一)整体感知1 欣赏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重音和快慢,初步体会情意。2 学生自由朗诵,读准读通顺,读出感情。3 理清结

5、构,每节诗都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热忱。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乡思。(二)深层理解1 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交流点拨】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国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2 诗人为什么要借长城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交流点拨】长城饱经沧桑,历史悠久,不仅仅是客

6、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另外,诗人曾生活在长城脚下,长城又是诗人寄托乡思的个性化对象。3 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而一提起就烈火焚起?【交流点拨】作者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因此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三)走进主题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

7、;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 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解读“乡愁”:师生共同回忆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使学生对无形的乡思乡愁有初步的感受:诗人都是借助有形的事物来倾诉心中的无限思乡之情的。这些诗句带给我们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古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二、合作学习讨论与交流学习一片槐树叶(一)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思乡曲)或者播放朗读磁带,学生聆听,尝试进入诗歌的意境。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意。(二)深层理解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

8、感。1 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2 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交流点拨】一片槐树叶。3 这是怎么样的一片槐树叶?作者在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交流点拨】全世界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捡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4 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交流点拨】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5 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交流点拨】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6 全诗当中,比较之

9、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为什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交流点拨】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三)走进语言1 “一册古老的诗集”除了实在意义外,还包含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交流点拨】“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中国的古老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变追求。2 一片槐树叶的第二节,诗人连用了五个“最”作修饰性定语,说一说这五个“最”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

10、】这五个“最”表达了诗人见到那片槐树叶时极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抒发了诗人强烈的赞叹、喜悦之情,这种心情随着诗人回到现实,转而变为伤感;第三句诗让人感慨万千,读者仿佛见到了诗人无奈的神情。这节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连用五个“最”来表达感情,极富感染力。3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交流点拨】“我”回到故国,就是想去享受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这里槐树叶和槐花香成了作者的一种思乡的情结,当作者想到槐树叶和那淡淡的香,那便是思乡的情怀在涌动,在流淌而这里“享受”和“淡淡的”都带有作者的情感倾向,正因为思念,正因为依恋,

11、正因为这是寄托,所以一切在作者眼中都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动容。(四)走进写法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师: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交流点拨】现在、过去、将来。师小结: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交流点拨】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袅袅。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交流点拨】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五)走进主题诗人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三、板书设计四、拓展延伸一片槐树叶借一片槐树叶来抒发思乡之情。你知道人们还喜欢把乡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吗?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性?【交流点拨】乡土、月光、鸿雁等。特性:故乡的物产;能寄托、代表故乡的特点和乡思的感情。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