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07816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2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二框题:公平正义的守护 凤凰城中英文学校 阙义生 第一部分: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主要内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意识教育,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本框公平正义的守护是对上节课学习公平和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正义的意义和价值的延伸,主要从个人和法律制度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实现公平正义。让学生明白维护社会公平,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制度保障,追求正义不开个人的努力,守护正义更需要司法的守护,引

2、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由平等的理念,并力所能及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本框是全书的逻辑升华。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公平正义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公平正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判断,但对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意识,再加上社会阅历、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当遭遇不公平、不正义的时不能正确、客观的处理,因此进行公平、正义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课标与学标分析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是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

3、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表现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 知识 感悟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引导树立公平意识,培养正义感。 明辨是非,敢于并善于同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作斗争。 掌握维护公平正义的方法和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个人维护公平、守护正义 难点:如何通过法治实现公平正义。 教法选择 案例分析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在讲述每个知识点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结合教材这一特点,将案例材料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由于八年级学生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欠缺,这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时点拨,突破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与探究合作学习法 依据: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相关视频、故事材料引导学生将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以自身感悟,来获得正确的认知。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聂树斌案件改判无罪 2、设疑思考: 聂树斌案件的改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特点?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震惊全国的大案让

5、学生知道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保障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培养政治认同。 预 习 导 航 1、为什么要坚守公平? 2、如何坚守公平? 3、为什么要做有正义感的人? 4、如何守护正义? 5、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公平正义? 学生 自主 预习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预 习 反 馈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1、学生小组讨论预习问题,提出质疑。 2、交流正确答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明确预习思考题的答案。并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培养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 2、 探究活动二: (1)时

6、事链接租售同权 2017年7月17日,广州市政府规定,明确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入学、税收、水电费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18年3月海珠区教委率先出台外地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细则。 思考: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体现了什么道理? (2) 知识小结: 三、探究活动二:再次探讨聂树斌案件 (1) 请你分析造成冤案的原因。 (2)重审改判聂树斌案件是通过什么保障公民的公平? (3)小结; 四、探究活动三:行为探究 请小组讨论: 1、请分别评论视频中女司机和便衣警察的行为。 2、女司机

7、和便衣警察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3、小结: 五、探究活动四:探究庭审规则,司法捍卫公正 思考: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避免类似聂树斌的悲剧发生? 七、回归实际,情感升华: 谈谈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促进公平正义的社会做些什么? 阅读时事材料,思考要保障社会公平,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还需要靠国家、政府立法保障社会的公平。 学生再次探讨、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学生思考、总结 利用广州关于租售同权的新政策作为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立法、司法(制度)对于保障公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

8、同和法治意识。 通过再次探究案列,使学生明白司法是保障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属于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 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目标导学一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个人在维护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既要勇敢,更需要机智,做到有勇有谋。 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社会的正义需要司法保障。今后在执法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引导学生知道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国家推进了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深刻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的重视,培养政治认同; 全局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落实到今后的实际行动中。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 鼓励学生分析身边故事,引导其主动将思想内化成行为;

9、引导学生谈感受,以自身感悟,来获得正确的认知。 当 堂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 1、5月下旬,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对全国各县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存在违规择校、重点校或重点班等问题,实行一票否决。这一举措最有助于( ) A.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保护公民受教育权 D.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2、中学生小强在公交车上发现小偷行窃,机智提醒并协助其他乘客抓获了一同作案的两名小偷。小强的行为( ) 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 是正义行为,代表了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多管闲事,不利于保护自己 既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做到了见义巧为 A. B. C. D. 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

1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该法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施救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求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 ) A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智为 B有利于维护正义,匡正社会风气 C不适用于自我保护能力弱的未成年人 D体现了以保护生命第一原则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7月,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公务员考试集体作弊案做出一审判决,以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被告人莫某等15人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十日至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刑罚。据了解,这是组织考试作弊入刑后,湖南法院审理的首起组织考试作弊案。 (1)国家如何维护公平正义?(6分

11、)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做?(6分 学生课堂完成 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理解知识。 问答题的解答,使学生认识到司法是实现公正的最有效手段,公正是司法追求的永恒目标,培养法治意识。 教 学 反 思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最关键的还是要求每个公民合情合理合法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平和正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公平和正义只是一种在涉及利益关系的场合要求平等地对待他人的观念形态。因此在教学中所举的事例都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某种事例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来理解公平和正义。 不足之处:由于缺乏法律专业

12、知识和对党的文件中有关公平正义的表述,导致课堂讲授过程中表述用语不精练,难以拓展知识,需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思考讨论 做笔记 反思明得失 拓 展 延 伸 回归实际,情感升华: 谈谈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促进公平正义的社会做些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答 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维护公平正义的思想内化成实际生活中细微行动,努力做一名有正义感的中学生。 课 堂 小 结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你我他的努力,我们要明辨是非,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心怀正义,自觉抵制不公平和非正义,从点滴小事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板 书 设 计 个人维护公平 制度保障公平 坚守公平 公平正义的守护 个人守护正义 司法维护正义 守护正义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