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290426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基础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基础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基础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基础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基础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基础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基础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基础教育: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 宗旨: 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 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 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改革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行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

2、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七条: 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 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 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 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 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产生更 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

4、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 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 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 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 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

5、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 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 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 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 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 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 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 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

6、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 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 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 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 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 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朱永新:让我们拥有一种教育生活 第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这是我们整个新教育实验的宗旨。新教育实验提出要有效 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出要让教师过

7、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们把教师的问题 作为整个新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们针对很多历史上的教育思潮,教育改革,教育实验,包括 我们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分析提出来的。 因为过去大家比较少地关注教师问题, 关注 教师的行走方式, 包括一些实验后来为什么没有得到非常深入持久的开展, 我们觉得和教师 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教师问题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瓶颈, 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难突破和改 造的部分,所以新教育实验在最初的时候,就把教师的发展作为首位,提出教师享受教育的 幸福,享受成长的幸福,享受自己发展的快乐,同时享受教育追求理想的成功。 第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

8、教育生活,通过塑造未来 的公民而创造未来。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在新教育实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期待 新教育实验应是培养既具有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 的科学知识, 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 新教育实验把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作为我 们实验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在实验中, 我们一直期待孩子心里有梦想, 脸上有笑容, 一直期待着学生能够和教师对话,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 第三, 新教育实验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 学校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场所, 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我们只有把学校改造成真正的学习型的组织,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拥有杰出的校长,优 秀的教师

9、队伍,拥有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让学校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四,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科研模式,基本上是“我和他”占主要 的。 这种范式下面, 把研究者, 教师与他的生活毫无关联的现象, 把自己当成客观研究现象, 可以把他作为一个静物,通过分析,获得一些数据,一些资料。认为这些数据和资料就是研 究,就有他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传统的,经验的实验派的实验方式。我认为,教育是活生生 的研究。在教育的领域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主体,你和我,并不是一个分体的,他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的这样一个最新的团体。 教育专家林格: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的本质是

10、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 中国教师报:您说过“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 摧残它” ,对于教育者来讲,这一点为何尤其重要? 林 格: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 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 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 发展规律,我们至少应当尊重生命发展的以下这几个基本规律。 主动性。人的发展具有主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很多高级本能,比如思想、想 象、发展,等等。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本能是主动发展,教育者应该高度尊

11、重、利用这个 基本规律。人的主动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 梳理,我们发现,在影响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 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 ,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歌德说 过: “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 ”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程度,应当 是人的本质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动性这种高级本能,因此,协助拓展任何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可能, 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激扬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 当学生隐约感觉到了发 展可能

12、,而还没有来得及产生什么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 感。一位优秀教师,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 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孩子就开始了自 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相反,如果我们执著于“灌输”或者“填鸭” ,实际上就是 对学生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 ,被动地接受你的影响,逐渐就会 失去对学习的热情。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大智慧,具有激扬人高级本能的无穷魅力。 成功性。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要让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获 得大成功。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

13、目标时要注意尺度, “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 设立的基本原则。正如很多专家认为的那样:人是在反复的小成功中走向大成功,在反复小 失败中走向大失败。在教育领域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应当是:成功是成 功之母。成功性的含义分为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想成功的;二是每个学生只要通过 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三是我们需要无条件保护孩子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四是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阶段觉悟性。事物发展都是有序的,人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能拔苗助长。教育的最低 纲领是培养能力,而所谓能力,就是人主动利用条件实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能力培养的核 心问题是,引导阶段

14、觉悟。只有帮助孩子自己悟到了,孩子才能做得到。 中国教师报: 您刚才提到高度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是最根本的教育之道, 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 客观要求。那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林 格:关于教育的本质,我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 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 “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 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 “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 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 , 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 满温暖与阳光。 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

15、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 三个维度,即长、宽、高。 “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宽”是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 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 “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这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 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中国教师报:我了解到您开展相关研究多年,并在一些学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和探索,如何在 学校教育层面上落实您提出的这些理念? 林 格:我们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培养

16、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 把学生从低级的 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不教而教”的目 的; 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分年级、分学期进行训练与自我训练,培养良好的 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平和稳定的成功 心理状态。 总之,教育者的创造性工作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奥修说,当 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给每一个孩子以个性化的、合脚的“鞋” 。 而在学校教育层面,是要落实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与 健康的自我概念。二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心里有他人。三 是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其潜能。四是从培养孩子的习惯着手,健全其人格。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后,我坚信,从习惯着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从 而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实现德育、智育双丰收,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一个现实路径,我们把这个路径称作养成教育。我这里所说的养成教育是大教育,是全方 位的素质教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