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8753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19.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件 岳麓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提升(二),主题一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通史整合】 (1)从政治上: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2)从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3)从思想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

2、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针对训练1】 (2018北京朝阳综练一)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解析 据题干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选C项。材料“远迩(近)同度(

3、法度)”可知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A项错误;据材料“远迩(近)同度(法度)”可知宣传的法家的思想统一,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D项错误。 答案 C,主题二 汉武帝时期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响 【通史整合】 (1)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形成中外朝的中央机构;地方上,设置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封建王朝达到鼎盛。 (2)经济上:继续推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经

4、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针对训练2】 (2019广东模拟)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 ) A.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 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 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 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 解析 题干材料中对诸侯王进献的要求,特别是“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体现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故选D项。材料

5、中不是市场流通,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凸显皇帝独尊,B项错误;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地方的诸侯割据,C项错误。 答案 D,时空观念特定时空下考察史事的方法,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实做出合理的解释。,1.时间观念,历史的时间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实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按

6、照历史时间顺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时序性及历史事实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

7、(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 (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也就是特定史实或历史现象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如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还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 (4)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历史事实或现象的时间等。,2.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简单说是史实或现象的

8、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或地理范围,它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的必备基础,也就是历史横向规律,所谓的“空间概念”。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照国别或者区域确定空间:从国别看,如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从区域看,亚洲、欧洲、美洲等,或者北美、东亚、西欧等。,(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如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图东南沿海地区等。 (3)随历史现象的发展而活动地点转移的空间:如明朝建都建邺(今南京),后迁都北京;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世界近现代经济重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等。 (4)对某

9、些地点或区域的重要性要给予必要说明的: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2019山东历城二中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

10、“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B项;A项是B项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 答案 B,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做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在纵横坐标中形成“时空观念”。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能运用各种对历史时间术语描述的方法,并认识几种主要的历史分期方式;能认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为节点,以时间为线,融点、线、面为一体。 (2)正确运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从世界自然地理(大洲、大洋,著名的山脉、河流、湖泊等)、世界政区划分、中国自然地理、历代疆域的沿革、当今中国政区及经济区域划分等地理知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理解认识。 (3)运用好古今中外的历史地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起时空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