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27830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11章节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理工大学 采煤概论精品课程,第四篇 准备方式与采煤方法 第11章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主要内容,第11章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第一节 上煤层围岩分类 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影响 第三节 工作面支架的结构、性能和选择 复习思考题,第一节 煤层围岩分类,围岩的性质,尤其是它的力学性质对采掘工作面的压力显现影响最大。 岩石通常为脆性体,有些为弹塑性体,它的力学性质表现为: 压剪弯拉 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一般抗拉强度只有其抗压强度的 1/151/20 岩石破碎通常表现为拉性;有时也表现为剪性,如弹塑性岩石。 由于岩石为非均质体,组成的成分又不同,再加原生和次生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它的复杂的力学

2、性质异向性。例如,岩层中具有层理、节理等弱面,沿这些弱面方向的岩石抗拉强度,远小于其它方向的抗拉强度,有些甚至完全失去抗拉能力。又如虽属同种岩石,由于构造裂隙影响,它们的力学性质,往往相差很大。,第一节 煤层围岩分类,对采煤工作面影响最大的围岩是煤层顶部岩层。因此,通常在研究煤层围岩性质时,重点研究煤层顶板性质,至于煤层底部岩层,只有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根据我国岩层的实际情况,一般把直接顶分为三类: 一类直接顶(不稳定)回采时不及时支护,很易造成局部冒顶,如页岩、煤皮、再生顶板等; 二类直接顶(中等稳定)顶板虽有裂隙,但仍比较完整,如砂质页岩; 三类直接顶(稳定)顶板允许悬露

3、较大面积而不垮落,直接顶完整,如砂岩或坚硬的砂质页岩。,第一节 煤层围岩分类,基本顶(老顶)分类尚无统一规定,现根据基本顶对工作面的压力(初次和周期来压)及初次来压的步距,把老顶分为四类介绍如下: 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不明显,来压时缓和无冲击。来压的大小相当于或小于68倍采高的顶板岩层重量。初次来压步距大于25m。 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很明显,来压的大小相当于812倍采高的顶板岩层重量。初次来压步距大于25m50m。 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强烈,来压的大小相当于1214倍采高的顶板岩层重量。初次来压步距大于25m50m。 类基本顶平时顶板无压力,采空区悬露面积达几千甚至上万m2不垮落,初次

4、和周期来压时,顶板垮落常形成狂风、巨响。初次来压步距大于50m,甚至可达100m150m。这种顶板多为极坚硬的厚砂岩或砾岩。,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一、支承压力 (一)支承压力的形成 当煤体未采动前,煤体内的应力处于平衡状态,煤体上所受的力为上覆岩层的重力H(岩层的容重,t/m3;H煤层距地面的深度,m)。 当在煤体内开掘切眼后,破坏了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这时在切割眼上部顶板内形成了自然平衡“压力拱”。切眼上部岩体重量Q由两侧煤壁平均分担。因此,在切割眼两帮煤体中,产生了应力集中现象,这种集中应力称为支撑压力。它的大小为原始应力H的1.252.5倍,最大值可为原始应力

5、的24倍或更大。,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煤体内开掘切割眼后应力重新分布 a切眼宽度;Q切眼上部岩体重量;H煤层距地面深度;上覆岩层的容重,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由于“压力拱”的存在,切割眼处于减压状态。随着工作面推进,切割眼扩大了,“压力拱”破坏而消失,在工作面前方的煤体中,同样产生支承压力带,其范围自工作面前方2m3m起直至10m45m,有时可达近100m,最大支承压力区,约距煤壁5m15m左右;在工作面后方,当采空区充填物压实到一定程度后,也产生支承压力带。前后两个支承压力带,随工作面推进而移动,即移动支撑压力。,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 a增压区;b减压区;c稳压区,第

6、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从图看出,由于采动影响的结果,在工作面前方煤体中和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区内,根据压力分布不同可分为三个区: a增压(支承压力)区,它的应力大于原始应力; b减压区,它的应力小于原始应力; c稳压区,它的应力等于原始应力。 在采煤工作面上下两端的区段煤柱内,也由于采煤和掘进区段平巷而形成支承压力,它的分布特征和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压力基本相同。当采煤工作面推进较长距离后,区段煤柱内的支承压力,可随顶板垮落而逐渐消失。,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二)影响支承压力大小、分布的因素 支承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与顶板悬露的面积和时间、开采深度、采空区充填程度、顶底板岩性、煤

7、质软硬有关。 采空区顶板悬露面积越大,时间越长,顶板压力就越大,而支承压力的分布范围和集中程度越大。 开采深度越大,悬露顶板的重量越大,支承压力也越大。 采空区充填程度越密实,煤壁内支承压力越小。例如采用全部充填时,上部顶板下沉后,很快就会被充填物支撑,这时悬露顶板岩层的重量转移到周围煤体上的压力就小。因此,采用全部充填法处理采空区比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时,煤壁内的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和大小要小得多。,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顶板岩层越坚硬,顶板压力分布越均匀,支承压力的集中程度就比较小。例如,砂岩顶板,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可达到工作面前方100m左右;泥质页岩顶板,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

8、不到30m40m。若顶板的裂隙发育,则支承压力比较集中,影响范围也较小。 底板岩层坚硬,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大,但集中程度小。 煤质坚硬,支承压力比较集中,影响范围较小;反之,煤质松软,变形和破坏程度越大,则支承压力分布范围越大,集中程度越低。,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三)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由于支承压力的作用,可导致顶板预先下沉、煤壁破碎片帮、产生冲击地压、煤和沼气突出等现象。 在支承压力的作用下,工作面前方尚未悬露的顶板,已经开始下沉。一些实际资料表明,顶板下沉量可达15mm60mm,甚至达100mm。当顶板比较坚硬,煤层较厚或较软时,顶板下沉量较大。 由于顶板预先下沉,可能产生裂隙

9、,因而增加了工作面和工作面前方区段平巷的压力。为了防止区段平巷的支架压坏,事先必须采取措施,如增设抬棚、斜撑支架等。 工作面的煤壁,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破坏,导致煤壁破碎片帮成斜面;破碎范围与煤质硬度和支承压力大小有关,一般为1m3m;工作面前方煤壁内支承压力的峰值,向煤壁内转移,增压区(支承压力区)斜向煤壁里面;减压区扩大;稳压区向煤壁里面转移。,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煤层压碎,虽增加了片帮的机会,对安全不利,但可减轻落煤工作,浅截式采煤机就是采落压碎范围内的煤,因而破落煤时阻力小。 当顶、底板均为厚而坚硬的岩层,煤质很坚硬;开采深度又较大;形成很大的支承压力时,就可能产生

10、冲击地压。冲击地压是矿山压力显现中最猛烈的形式。冲击地压是煤和岩层在矿压作用下,急剧地破碎和被抛出的现象。在我国煤矿里,常常听到煤层内轰鸣声,有时可能发生煤被压出或顶板下沉及断裂现象,这些都是轻微冲击地压的显现。大规模的冲击地压发生时,可能抛出大量碎煤、冲倒支架、压垮煤柱、顶板大量垮落,造成暴风袭击或巨大震动,有时还会波及地面,甚至影响范围达几公里。,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冲击地压在煤矿中经常会遇到,尤其是随开采深度的增加,更会频繁出现。为了避免冲击地压发生而造成重大事故,必须降低支承压力的集中程度,例如采用充填法处理采空区;采空区内不留煤柱;避免两上工作面相向回采,以防止形成支承

11、压力的重叠。 支承压力集中程度高,不仅可能产生煤层突出,还可能伴随大量沼气突出,造成煤和沼气突出事故。 综上所述,生产中必须重视支承压力的作用和影响,在开采自然条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从开采技术上,应尽量设法减轻支承压力集中程度,除上述措施外,还可采取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减少顶板悬露时间;缩小控顶距,减小支承压力。,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二、工作面初次来压 当工作面从切割眼向前推进,顶板悬露面积随之扩大,直接顶垮落充填采空区,基本顶仍完整地支承在两帮煤壁上,形成双支板梁构件。当板梁垮度随着工作面推进增大到一定的范围,由于基本顶的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使基本顶断裂垮落。这时,工作面已

12、不再处于基本顶掩护之下,顶板迅速下沉而破碎,通常把基本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初次垮落。由于基本顶初次垮落,使工作面压力增大,故称为初次来压。初次来压对工作面影响一般持续2d3d。基本顶初次垮落时,工作面距切割煤壁的距离L1称为初次垮落步距或初次来压步距。L1值与基本顶岩性、厚度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一般为20m35m,少数达50m70m。,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初次来压的特点是: 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急增,甚至出现台阶式下沉;顶板破碎;甚至出现也煤壁平行的裂隙,有时发出巨大的断裂声;支架受力增加,采空区掉块;煤壁严重片帮。 初次来压时,工作面要采取措施,如沿放顶线加强支护(

13、增设排柱、木垛、斜撑、抬棚)、强制放落顶板等。,图53 基本顶初次垮落 L1-初次垮落步距,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三、周期来压 基本顶初次垮落后,工作面暂时免除了基本顶下沉的影响,支架受力减轻,基本顶由双支板梁变为悬臂梁。上覆岩层的重量主要由基本老顶悬臂梁直接传给煤壁,部分由垮落的矸石承担。,图54 基本顶周期垮落(来压)示意图 L2-周期垮落步距;h直接顶厚度;m煤层厚度,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当工作面推进到一定的距离,基本顶悬臂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又会产生断裂垮落,这时同样会给工作面带来增压现象。当工作面再继续推进,这部分垮落的基本顶被甩入采空区,工作面又处于

14、基本顶悬梁掩护之下,恢复到前述的状态。继工作面的推进,基本顶的垮落与工作面增压现象重复出现。这种垮落与来压随工作面推进而周期性的出现,称为基本顶周期垮落和周期来压。两次周期来压之间的距离称为周期垮落(来压)步距。周期垮落步距同样与基本顶岩性有关,一般为6m30m,多数为10m15m。,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由于周期来压前,基本顶呈悬梁状态,而初次来压前,基本顶呈双支板梁状态。因此,在工作面内,周期来压步距小于初次来压步距,它们的关系大致为: L2=(1/21/4)L1 周期来压特点与初次来压类似。 四、顶板下沉 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空区不断扩大,上覆岩层移动下沉而破坏,根据破坏的

15、特征,上覆岩层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在这三带中,冒落带和裂隙带直接关系到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弯曲下沉带对工作面没有多大影响。,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一)冒落带 易冒落的直接顶,不规则垮落,碎胀的岩块将填满采空区,形成冒落带,支撑老顶。当松软岩层很厚时,冒落的高度可视为直接顶的厚度。当直接顶厚度不大,冒落的岩块填不满采空区,老顶悬空,这种情况下,老顶也将发生部分垮落,使工作面压力增加。,图55岩层移动推测图 (a)岩层内部破坏推测图;(b)裂隙带岩层移动曲线;(c)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 1冒落带;2裂隙带;3弯曲下沉带,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

16、现规律,根据采高(煤层厚度)M,可按下式估算直接顶的冒落厚度: h = 式中 h直接顶的冒落厚度(m); M采高(煤层高度)(m); k顶板岩层碎胀系数(一般为1.31.5)。,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二)裂隙带 位于冒落带之上的老顶岩层,总是一端支承在煤壁上,另一端支承在采空区的碎石充填堆上。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冒落的岩块逐渐压实。因此,上覆岩层也随之逐步弯曲下沉,成段拆断或产生许多裂隙,但不冒落仍整齐排列,形成裂隙带。其厚度根据实测一般为采高(煤层厚度)的717倍左右。 由于裂隙带内岩层的性质和厚度不一致,所以各层的弯曲下沉量不同,这样必然产生离层现象。如直接顶比较厚,没有全部跨落,而直接顶的强度一般又小于老顶强度,因此,在直接顶与老顶之间也会产生离层。 离层现象,往往可能产生冲击地压,引起工作面切顶、折断支架,造成重大事故。 裂隙带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