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72078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 观念 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 科学 思维 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 科学 探究 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社会 责任 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重难深化类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指标。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群落的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2015全国卷,T4B) (2)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2014海南卷,T19D)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

3、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2014江苏卷,T5D) (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6)“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2连线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 3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A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

4、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运用曲线图、模式图区分四种种间关系 典型图示 问题设计 图1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2为营养关系模式图。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1)在图1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属于竞争关系的是,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均填图1中序号) (2)若甲: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乙:大、小草履虫;丙:兔与狐;丁:细菌和噬菌体。则甲丁对应图2中哪种能量关系图。(均填图2中序号) 甲:;乙:;丙:;丁:。 对点落实 1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

5、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解析:选B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先增加达最大值,然后乙随之增加,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2(2019长沙检测)图1所示为生物间关系,A

6、、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图1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竞争 B图1的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解析:选B 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图1的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对应图1中的、

7、;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类题通法 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2题图甲)。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2题图乙)。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如2题

8、图丙)。 1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

9、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对点落实 3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选A 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的是不同群落的水平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种类的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捕食不同食物;不同地段的种群,由于地形变化、土壤

10、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出现斑块状(实际上就是镶嵌性)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4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选C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

11、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处影响森林植物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

12、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实验流程 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对点落实 5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 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 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

13、它们的特征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选D 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而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6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

14、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 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所有土壤中动物组成群落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解析:选D 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 7(

15、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选C 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

16、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重难深化类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过植被;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2014江苏卷,T5C)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