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71666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考试说明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河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2水土流失的危害(1)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原因表现地理位置特殊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

2、过渡地带黄土质地特殊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分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2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2)破坏植物:农业垦荒(为主),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策略(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农林牧综合发展。(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复垦工作。(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目的:改善生态

3、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A固沟工程、B.护坡工程、C.保塬工程。(2)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3)生物措施:地区措施目的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教材外案例领悟好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温馨提示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

4、退化、林地退化。(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5、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阻挡海风、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二)雨林的全球

6、环境效应1地球之肺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三、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一)“地球之肾”湿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7、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4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温馨提示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二)湿地资源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2表现3案例洞庭湖萎缩(1)

8、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2)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三)保护湿地(洞庭湖区)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考点(一)水土流失考题怎么命找规律(2019金陵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北方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地形崎岖、黄土深厚、土质疏松,为半湿润半干旱过渡的地带。材料二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材料三明清以来

9、,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1)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类型分布的变化有_、_。(2)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试分析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土壤人为原因(3)下列对该地区土地类型分布的变化对河流下游河段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后退径流季节变化减小通航能力下降ABC D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比较分析可知,森林、草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增加。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

10、失;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从自然原因(气候:降水不均匀性;土壤:土壤的特殊性)和人为原因(土地不合理利用、破坏植被等)两方面分析。第(3)题,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地区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通航能力下降。答案(1)森林面积、草地面积显著减少 农业用地大量增加(2)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暴雨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植被破坏,采矿、修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人口激增(3)C满分如何答学方法一、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

11、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二、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2

1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措施类题这样考提知能(2019无锡一模)地坑院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下图为地坑院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地坑院建造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年降水量偏少 B土壤直立性强C森林覆盖率高 D地势相对平坦2地坑院主要分布地区需要重点治理的环境问题为(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C石质荒漠化 D土地沙漠化解析:1.C2.B第1题,地坑院建筑主要分布在黄土

13、高原地区,区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偏少;黄土的特点是土壤直立性强,适宜开凿窑洞;建筑选址地势相对平坦;区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建造的主要条件不包括森林覆盖率高。第2题,地坑院主要分布地区在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重点治理的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问题少;主要是黄土分布,很少石质荒漠化问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1)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是_,原因是_。(2)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