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26967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川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9516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25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 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2下表中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格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正史名称人数南史13北史12新旧唐书38宋史50A 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

2、 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 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3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都反映了A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C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D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4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C

3、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5“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民权政府6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A 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B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C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D 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7

4、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 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

5、史原因C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9“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 实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C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 受苏俄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10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

6、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11.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雅典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A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B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C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D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12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 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 广大妇女不能参政C 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 D 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13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

7、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1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15关于租调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与均田制相适应 B 减轻农民的负担 C 按户为单位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D 一定程度上整顿了赋税秩序16据隋书地理志载,大

8、业五年(609年)设置在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有18个郡,总户数为55万,以每户五口计,约有275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出A 原住地少数民族实行了汉化 B 边疆军事防务得到巩固C 魏晋分裂战乱导致人口流失 D 地方行政机构日趋完备17魏晋至唐中期前,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以抑制兼并为主,其主要原因是防止地主豪强形成割据势力威胁国家统一。唐中期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和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实行,唐朝逐渐走向衰弱。宋朝建立后,政治制度的改革推动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唐中期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趋势。下列对宋朝实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原因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唐朝中期以来土地兼并加剧,大量集中到地主富

9、豪手中B 宋朝统治者适应唐末五代以来的社会历史现实C 宋初统治者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 “不抑兼并”可以保障社会稳定18“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 A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C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D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19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 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是

10、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 B C D 20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21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

11、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装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22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23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

12、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 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 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C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 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24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25关于改革,下

13、列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D 成功的改革通常有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

14、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