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24372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 课 题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时安排共( 3 )课时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教学重点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教学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教学准备多媒体体课件课前作业试着课下疏通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 )环节 一检查学生读课文课中作业检查朗读课文。环节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2请

2、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4,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3、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课中作业翻译课文,识记字词。环节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

4、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

5、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

6、”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二段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

7、”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课中作业划分层次,分析层意及论证方法。环节四深入探究

8、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义;不义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

9、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5.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

10、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6.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课中作业思考回答以上问题环节五延伸拓展“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

11、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

12、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课中作业 写话训练课后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题 (修改人: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孟子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教学反思:一节课,做为教师不能沉迷于自己的“我以为”当中。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以为学生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和阅读。走进课堂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事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了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