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2395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城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8分)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说明清明节是和血缘有关的节日,故与清明节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度;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宗法分封制

2、度的工具。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 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 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A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且分封制后期不

3、利于中央集权,故C排除。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实行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井田制D. 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材料叙述的是周武王分封神农氏后代、姜子牙以及周公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秦朝才出现;C选项是经济制度不是政治制度;D选项是秦朝建立才确立。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秦朝在中央

4、设置的“监察官”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枢密使【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中,御史大夫掌管君臣奏章,协助丞相,负责监察事务,故C符合题意;丞相负责协助皇帝自理政事,太尉协助皇帝负责管理军事,与监察无关,排除A、B;枢密使最早在唐后期才出现,秦朝不存在这一官职,故D排除;故选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对三公九卿制度的职能的了解。三公职责主要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其设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

5、意义主要在(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B项属于经济方面;C项和D项中的“分权”、“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A项正确。6.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继续沿用

6、秦代的三公九卿制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一个泛指。三公九卿制是一种君主专制的体现,所以错误;选项错误,太尉主管军事,监察百官的是丞相;选项说法正确,本题选择D选项。7.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A. 甲:洋人的朝廷B. 乙:傀儡政府C. 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称为帝国主义的木偶傀儡,也就说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因此A、B选项正确。C选项是当时的大时

7、代背景;D选项不符合史实,两者的关系有明显差异。8.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故正确;A不对,县邑制的出现,有利于巩固国

8、家的统一而非完成统一;B不对,作者是打比喻,并非真的是指君臣间有宗法血缘关系;C表述绝对化,不能说消除了这种情况。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

9、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10.“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

10、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

11、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 “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的建立。故选D。A项是在1924年,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B项是在1935年,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项是1936年12月,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ABC均错误。考点:抗日战争点评: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最终取得了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A. 淞沪会战B

13、.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原会战13.“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歌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A. 百团大战B. 淮海战役C. 平型关大捷D. 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晴天霹雳太行头 ”、“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国共再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国

14、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抗战后期,为了振奋人心,争取抗战的胜利,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所以BCD不对,故选A。14.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该漫画表明A.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B.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C. 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D. 日本企图从中国大陆战场撤离【答案】B【解析】据材料漫画可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身陷中国战场,无法抽调大批军力前往太平洋地区,这说明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故A项错误;材料

15、漫画也无法体现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故C项错误;1941年日本身陷中国大陆战场,没有撤离,故D项错误。故选B。15.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A. 中国同盟会成立B. 武昌起义爆发C. 中华民国诞生D. 清帝下诏退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而写的,其中这件事件的时间是1905年,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的,武昌起义是1911年,中华民国诞生是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也是1912年。因此排除其他选项,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1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增强了民族意识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确立了共和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