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2221665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官学衰落与私学勃兴 第三节 孔子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教育思想 第五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荀子教育思想 第七节 大学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

2、税亩”制,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一)学术下移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二)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第二节 官学衰落

3、与私学勃兴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二)私学兴起的原因 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 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儒家后学综合孟、荀两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教育论文大学和学记。这两篇论

4、文是封建地主阶级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2.墨家私学 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墨翟。 墨子从“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发,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从他们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篇章。,中文名:墨家 发源时间: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墨翟 有关著作:墨子,胡非子等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子 中国古代著

5、名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

6、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

7、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3.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 、尹文、接子、环渊等为代表; 一派未到过稷下,以庄子为代表。 他们都是继承和发挥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老子的思想。 稷下黄老学派的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向唯物主义方向发展,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 庄子与孟子同

8、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反世,对一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虚无主义和超现实的绝对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极端的唯心论。,4.法家私学 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魏),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法家人物中,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子夏的教育活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用。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倡耕战,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采用。他们扬弃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家的阶级调和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出

9、严重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第三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十五岁志向于学,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讲学,随着私学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 五十多岁的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 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

10、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尼山全景,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 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俎豆礼容,孔子29岁时学琴于师襄子。他长时间练习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进而领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很佩服他,告诉他乐曲名叫文王操。,学琴师襄,孔子30岁左右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当中,比较知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人。,杏坛讲学,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夹谷会齐,孔子辞官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

11、流亡生活。,周游列国,晚年孔子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编诗、书,定礼、易、乐,修春秋。,杏坛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其弟子皆守墓三年,唯有子贡守墓六年,然后离去。,治任别归,孔子墓,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 (一)论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孔子到

12、了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很多,还需要做什么呢?”说:“让他们富有。”说:“富有以后还要做什么呢?”说:“教育他们。”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是说主张无论贫贱都应当接受教育,这句话可以体现他的这个思想,孔子把使百姓富足和教育放在了国家管理的主要工作。,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教育则是实施德政的基本手段,通过教育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

13、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二)论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作用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说的性,是指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德: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才: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士”必须是“德才兼备”,行“内圣外王”之道。,三、

14、教育对象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无论富贵与贫贱、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同修,干肉,腊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四、教育内容论(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德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15、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有人说,诗相当于文学课, 书相当于政治课, 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 乐相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 易相当于哲学课, 春秋相当于历史课, 这种说法虽不尽贴切,但也不无道理 孔子比较轻视自然知识的教育。,诗 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颂” 三部分。 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评价很高,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又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书 书即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相传孔子共搜访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虚妄,删其重复,将余下的百篇编篡成书。 孔

16、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文武之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礼 礼为孔子选取“士”必须学习的各种礼制,共十七篇,就是流传至今的“三礼” 之一的仪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认为“立于礼”必须从自我修养上下功夫,能从心理上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不正当欲望,即“克已复礼”,在言行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样才能不越礼。,乐,相传孔子曾编过乐经 。,但后人从未见过。孔子爱好音乐,也很重视音乐之教。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强调礼乐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易 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由阴阳组成八卦,两两相叠,又构成64卦 和3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