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19431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09-04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环境监测概述,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参考资料,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海洋出版社 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http:/,第一章 海洋环境监测概述,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与任务 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环境标准 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1998,海洋环境监测目的、意义与任务,海洋环境监测对象 海洋环境监测概念 海洋环境监测地位和作用

2、海洋环境监测目的 海洋环境监测基本任务,海洋环境监测对象,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质或能量 海洋环境要素的各种参数和变量 由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所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海洋观测对象仅为海洋自然要素部分,海洋环境监测概念,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过程 海洋环境监测:用科学的方法检测代表海洋环境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海洋环境监测地位和作用,是海洋环境保护的“耳目”,海洋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环境保护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3、及时、准确的海洋环境质量信息是确定海洋环境管理目标、进行海洋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 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依靠环境监测,否则制度及措施将流于形式 评价海洋环境管理和陆源污染治理效果须依靠环境监测,否则很难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海洋环境监测目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海洋环境质量和污染来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海洋环境监测基本任务,对海洋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影响范围、危害和变化趋势 积累海洋环境本底资料,为研究和掌握海洋环境容量,实施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目

4、标管理提供依据 为制订及执行海洋环境法规、标准及海洋环境规划、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数据资料 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按手段和方式分: 化学监测:对海洋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中污染水平进行测定 物理监测:测定海洋环境中物理量及其状态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信息,如群落、种群变化、受害症候等作为判断海洋环境污染影响手段的方法,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按实施周期长短和目的性质分: 例行监测:确定区域、甚至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监测方式; 临时性监测:短期,机动性强,与社会服务和环境管理有直接关系; 应急监测

5、: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 研究性监测: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工作;,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组织实施 海洋环境监测队伍 海洋环境监测主要项目 海洋环境监测主要产品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组织实施,国家海洋局赋有监督海洋环境保护的职能 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已基本形成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进行分步调整,使过去传统的以污染防治为主要监测内容,逐步调整为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监测内容。同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与现行监测方案

6、配套的监测技术方法与评价标准,监测队伍,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和沿海地方的监测机构组成,包括1个国家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3个海区中心、11个中心站以及45个海洋站,沿海地方的包括11个省级中心和大约50个地(市)站,海洋环境监测项目,海洋环境质量趋势性监测,包括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海洋功能区(海水浴场、养殖区、倾倒区、自然保护区等)监测以及陆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近岸赤潮监控区监测 近岸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全国近岸海域主要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建立了18个生态监控区,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近岸海域的16%。监控区覆盖的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

7、型海洋生态系统 河口及毗邻海域监测 奥运帆船赛场监测 海洋大气监测 海冰监测,海洋环境监测产品,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报告 赤潮监控区养殖环境质量通报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报告 海水浴场水质报告,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新中国成立55年来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 摸清中国的海洋家底,掌握海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提供的支撑和承载能力 2004年2009年专项调查初步计划投入经费近20亿元,调查范围将涉及67.6万平方公里的我国内水、领海和部分领海毗连海域 基本内容: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评价、构建中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

8、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根据污染物的毒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在水体中出现的几率等因素,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些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作用、毒性较大,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1989年4月我国环保局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类68种有毒化学污染物,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定义 环境标准作用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标准定义,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

9、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度以及监测方法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作用,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分依法行政的依据 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具有投资导向作用,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0、,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规范采样、分析、测定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是对国标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做出规定

11、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未做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 执行上,地标优于国标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海洋监测规范 第1部分 总则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 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 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12、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 海水分析 海洋监测规范 第5部分 沉积物分析 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 生物体分析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20世纪末,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监测产品加工发布迈上新台阶 二、监测方案编制制定体现战略转移 三、第二次全国污染基线调查成果丰硕 四、质量保证工作力度加大 五、污染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六、省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开创先例 七、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重组工作稳步进行,监测产品加工发布迈上新台阶,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结合多年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和海洋管理方面的资料,编制了 20世纪末

1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编制工作案 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编制技术要求,监测方案编制制定体现战略转移,编制2000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2000年丰水期海洋环境监测调整方案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十五”框架方案2001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等。 体现了“监测区域向近岸转移“的战略部署,在近岸重点海域加大了监测站位的布设密度和监测频率。,第二次全国污染基线调查成果丰硕,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组,于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对渤、黄、东、南海区的第二次污染基线调查项目进行了验收。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各专题工作的验收也基本结束。 在该项目实施全

14、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保证要求,其项目总体质量良好,完全符合要求。 海区总报告和重点海区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末各海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质量保证工作力度加大,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加大了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力度,2000年先后举办了“生物质量监测培训班”和“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培训班”,对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 同时,对参加2000年海洋环境监测的单位进行盲样测试,并对各监测业务单位进行了质量保证工作情况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污染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编制了海洋环境污染

15、监测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初步建立起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基本框架; 改善了海洋污染监测站网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监测手段落后、仪器设备陈旧的状况,使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总体水平和业务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的建设正在积极进行当中,它们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省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开创先例,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筹备各自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工作,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先行一步,委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编制辽宁省20世纪末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通过近半年的努力,现已全部完成编制

16、任务,去年底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向社会公开发布。该工作开创了省级公报的先例,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重组工作稳步进行,为加强对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机制先进、运行顺畅、功效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对全海网进行重组和改造。目前,“全海网重组方案“及其编制说明、全海网章程修改草案、“全海网工作总结“等已编写完毕,正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阶段。,2003-01-14,国家海洋局负责组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已建立并开始运行,对中国管辖的全部海域实行监测监视。 该网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浮标、岸基监测站等手段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将在近岸、近海和远海监测区域以及海洋功能区,全面开展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监测,并对海洋赤潮、风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视。 监测内容、项目将从过去单要素监测扩展为水文、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