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2148828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可爱的中国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书。1935年方志敏不幸被俘,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本文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和远大抱负。学情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因此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所处时代的资料。学习总目标:1、 我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并运用重点词语造句。2、我能迅速高效地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我能迅速高效地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

2、学方法:合作探究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56学习目标1、 我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并运用重点词语造句.2、我能迅速高效地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我能迅速高效地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学方法合作探究导 学 过 程知识链接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曾任江

3、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1、 出示自学任务1、 用默读的方式快速读一遍文章,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我发现的重点字词有:2、我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运用本课重点词语在一定情景下造句)蹂躏 生吞活剥 国弊民穷 崩溃 刻不容缓 日新月异二、出示合学任务1、 组内交流本课的重点生字,新词,并由小组代表板书重点字词。2、 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读1-3自然段,思考:1、“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你能找

4、到答案吗?2、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3、 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 四、课堂小结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总课时 57学习目标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难点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方志敏同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学方法合作探究导 学 过 程导 学 过 程一、出示自学任务 通过默读课文,我知道作者把中国比做了 ,把全国民众,千万祖国儿女比作了 ,作者用这样一个亲切的称呼,表达了作者对 的信赖和殷切希望。二、出示合学任务1、学习第4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

5、了什么?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未来: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画出优美的句子。3、 谈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的一腔深情.4、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作为炎黄子孙,“朋友”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三、达标检测1、读正确,写美观。Bng ku y mi wn y Mng mi r xn yu y k b rng hun2、找出下面句中的反义词,或写出反义词并造句1)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 )( )2) 富裕代替了贫穷。( )( )3) 相信( )造句:3、还原广告语中成语的本来面目。“咳不容缓”(止咳药)( )百衣百顺(服装

6、店)( )与众步同(鞋店)( )4、精彩内容回顾1)本文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还写过( )等文章。2)在作者的笔下,侵略者是( )的。祖国母亲的现状是( )的,祖国的未来是的,你能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来赞美方志敏吗?( )5、展开想象,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在我的心目中,祖国是,祖国是,祖国是。四、作业:预习古诗二首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检测板书设计 可爱的中国“朋友”:团结起来 拿起武器 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教学反思:课题: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古代送别诗的名篇,两首古诗借景抒情,描述与友人惜别的场面,教育我们珍惜友情。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

7、高适和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好的读出古诗,借助自己的视角能知道诗的写作方法。学习总目标:1、我能理解“曛,知己,君。使,浥,故人”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我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重难点: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总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58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曛,知己,君。”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我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

8、写古诗。学习重难点1、我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学方法合作探究导 学 过 程1、 出示自学任务1、我通过查工具书,明白这些词的意思曛 知己 君 使 浥 故人2、两首古诗一首有( )字,另一首有( )字,可知两首古诗都是写( )的诗,表达的都是对朋友的( )。3、我能读两首古诗,并能注意节奏停顿。4、自由朗读古诗,理解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二、出示合学任务1、交流讨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2、以组为单位分句展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3、交流讨论自己对作者感情

9、的体会理解,看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小组内内自由朗读,背诵古诗。三、达标检测1、别董大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诵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 )。2、送元二使安西是()代著名诗人(),他被称为(),在这首诗里,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解释下面的词语朝雨客舍4、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后两句描写了(),兼有()。四、作业:预习城市的标识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检测教学反思:课题:城市的标识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详尽的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一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志-树。学情分析:

10、由于是农村的孩子对城市不太了解,可提前布置同学们查找关于城市的资料。学习总目标:1 、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我能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重难点:1 、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我能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

11、,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59学习目标1 、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我能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1 、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我能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导学方法合作探究导 学

12、过 程1、 出示自学任务1、用默读的方式快速读一遍文章,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我发现的重点词语有:掳掠 茫然无措 川流不息 遒劲 蔚为壮观 干涸 2、我发现文中的形近字有辩 复 锻 溃辨 覆 缎 馈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4、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作者把 ( )称作城市的标识,把它们看成是()()()()5、通读课文,我知道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得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失去了活力与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 )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写出现代化城市的缺欠雷同,再写( ),最后写( )。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想提醒人们( )。2、 出示合学任务1、组内交流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2、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子 。 三、达标检测1、比一比,再组词复( )锻( )溃( )覆( )缎()馈()2、有理有据干涸干枯(1).山坡上,到处是()的草木。(2).百年不遇的大旱,使这条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