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14755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滨海新区汉沽第九中学李梅一、核心素养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二、教学内容概述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学习内容 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重要性介绍这节课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还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上分析,碳的化学性质的

2、学习可以作为提高探究性学习水平的很好选择,其内容、难度均适合,是学生学习的成长点。三、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3.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教学难点】 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五、学习者特征分析1.班级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共40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有10名左右学生基础好,知识掌握扎实;15左右名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属于学困生;其余学生学习态度较好,知识掌握程度一般,学习能力一般。2.学生已有知识

3、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完成化学1-5单元教材的学习,对碳的可燃性有一定认识。能力方面:极少数学生具备较强观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3.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但不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合作式学习策略。根据化学学科一贯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配有学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进行实验探究、开放式问题讨论交流、反馈训练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借助学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重点突出,知识脉络清晰,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补充完善,对新知识

4、进行学习理解掌握。反馈训练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和学生的学后反思。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纪录片视频 学生学案 实验仪器用品:试管、单孔胶塞、导气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火柴等。实验试剂: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课前预习: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八、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组织教学全体起立(与教师问好)开始上课,精中学生注意力【课前小测】题目见学案【新课导入】过渡:上节课学习金刚石、石墨的知识,某天,他们

5、相遇了.提出问题: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提出本课主题:碳的化学性质独立完成填空题,组内互判,组长计总分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金刚石、石墨,展开一段对话其余学生倾听对话后,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化学性质相同倾听,明确本课学习主题复习前知识,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组内互判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效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同时锻炼学生展示能力【温故知新】展示图片:碳在氧气中燃烧播放视频:冬季煤炉取暖,当心一氧化碳中毒依据旧知和视频内容独立归纳总结碳的化学性质,方程式,并推知其相应用途【手脑并用】提问: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除了与氧气反应,还有无其他途径?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展示资料卡片:

6、高温与加热利用学生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知识拓展)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碳的还原性由性质决定用途,推知其用途(板书)2.还原性参照碳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仿写碳与氧化铁反应方程式,及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过渡)以上五个化学反应是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提问)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呢?展示图片:1、清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北宋黄庭坚的墨字回忆化学方程式观看视频自主归纳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并板演性质、方程式、用途观察方程式,既体现氧气的助燃性又体现碳的可燃性思考氢气转化成水的途径,提出猜想。 根据资料卡片内容,小组讨论交流设计碳与氧化铜反应并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

7、实验装置学生代表利用交互白板展示实验装置学生请助手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观察组装过程,指出错误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板演化学方程式倾听思考并书写相应化学方程式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及其对碳化学性质的影响展示:其最外层电子数是4,不易得失电子,所以碳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欣赏图片思考问题:体现碳常温下的稳定性回忆旧知,复习相关方程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醒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化学学习方法:知识迁移思想活学活用学过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提炼卡片内容

8、,运用于实验装置的设计,增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根据具体实验的区别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训练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规范使用化学用语明确还原剂、氧化剂的判断理解碳的还原性深刻理解性质与用途的化学思想巩固理解并运用碳的还原性进行知识运用练习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加深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巩固理解“用途体现性质”的学科科学思想【知识小结】本课知识重点,展示思维导图。强调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将本课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9、便于记忆巩固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练习反馈】1是真的吗?展示图片(见学案)播放视频: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2 检测反馈(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作业】1 全体学生整理学案2 A组质监P70 1-83B组质监P70 1.2.7.8学生思考并判断图中事例真假观看视频,明确结论:真钻怕火炼思考、答题组内互判,组长记总分课余时间完成作业举出生活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强化体会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检验学习效果,反馈掌握情况通过相关问题的解答,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10、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课后继续巩固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形成长时记忆。作业分层,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课后反思本课主要突出单质碳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结合实例,强化了化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功能,强化了化学的功能,突出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采用探究式教学,木炭还原氧化铜这个实验既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实验成功与否决定了能否直观形象引出碳的还原性。 本课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教学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九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1、二、碳的化学性质结构 性质 用途1.可燃性做燃料 决定C + O2 CO2(O2充足)2C + O2 2CO(O2不充足)还原性冶炼金属 体现决定2CuO+ C 2Cu +CO22Fe2O3 + 3C 3CO2+ 4Fe CO2 + C 2CO3.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十、评价与反馈(一)评价内容与标准 反馈训练答题的正确性(二)反馈在完成本节课后1-2天内进行反馈练习(测验卷形式)当堂完成,及时批改,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并据此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及内容。碳的化学性质学案【学习目标】1.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下的可燃性及还原性)。2建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重点】碳的化

12、学性质【难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识【学习过程】课前小测1.金刚石和石墨是由_元素组成的_(同/不同)种物质2.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_3.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氢气燃烧 _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_问题1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相同吗?问题2回忆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方程式,结合视频内容,归纳碳的相关化学性质及用途问题3实验探究碳与氧化铜反应1.金属网罩的作用:_2.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色粉末变_色有_生成澄清石灰水_有_生成3.拓展 在此反应中,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做_剂,具有_性,发生_反应氧化铜失去氧,做_剂,具有_性,发生_反应问题4画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问题5小结:结构 性质 用途【笔记摘要】化学性质2._性.碳与氧化铜反应.碳与氧化铁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_用途:_1._性(O2_)(O2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