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142933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审科学与人文读后感重审科学与人文是2002年1月6日吴国盛教授在东南大学所作的演讲稿。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何谓人文、何谓科学、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近代人文与科学的分裂与合一、弘扬科学精神。吴教授围绕科学与人文,探讨了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的问题: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分裂,应该弥合它,但是怎么弥合,能不能弥合?如果说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两码事的话,我们干吗要弥合它呢?如果人文与工程技术没有关系,或者人文教育根本就不利于工科人才的培养,为什么我们搞工科的大学要办人文学科?在说明了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吴国盛教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对于“该怎么做?”问题上的看法。演讲一开始,吴

2、国盛教授就强调道:科学与人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科技政策的纠偏问题。对于纠编问题,吴教授进一步解释为:我们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目前的科技政策,有些急功近利,有些重量轻质,有些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吴教授向我们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当下,我们常常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挂在嘴边,这是好事,但还不够,不够在哪里?教育上,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实行文理分科,文不学理,理不学文,重理轻文,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蕴涵着某种对科学与人文的不正确的态度。理论的问题,比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我们这几年

3、从上到下,人人都讲科学精神,那么科学精神究竟是什么东西?吴教授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贯穿着归结于我们对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将会导致对以上问题做不同的回答。一、何谓“人文”? 什么是“人文”?吴教授解释说:人文从汉字来讲是两个字,“人”和“文”。第一个是“人”,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第二个是“文”,“文”通“纹”路,就是划道道,就是要刻点什么东西上去,就是要“燕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留点什么东西。“文”就是人表达自己人性的方式。“人文”这个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表达了“文而化之”的意思。在中文里,“人文”代表着

4、两层含义,西文中也包含着同样的两层意思:从词型上看,Humanities(人文)显然与Humanity(人性)有关;从来源上看,Humanities这个词其实也是“教化”的意思。Humanities来自拉丁文Humanitas,而Humanitas则来自希腊文Paideia,就是教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 对于“人文”的内涵,一个是理想人性,一个是对这种理想人性的培养方式提出这样的疑问:有没有普遍公认的理想人性?他认为,对于大的文化系统来讲,它们所认可的理想人性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今天我们比较关注两大文化,一个是以希腊作为起源的西方文化,一个是我们中国文化。吴教授还认为这

5、两大文化各自推许的最基本的理想人性是不一样的。希腊人所推崇的理想的人性是自由,他们的所谓人文教化也是自由教育。自由是构成一切人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支点。没有自由,什么都谈不上。但是在中国,我们没有这个自由。我们中国人最高的人性是“仁”,教化的方式呢是“礼”。两者的区别在于中西方之间理想人性的巨大的差异。吴教授还解释道:如果说与“仁”相对应的教化形式是“礼”,而礼的说服方式是“动之以情”,那么与“自由”这种理想人性相对应的人文形式是“科学”,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典型的就是“晓之以理”,即要不断地问个“为什么”。二、何谓科学? 中文的“科学”一词直接翻译自“science”,而且跟science这

6、个词的用法大致类似,基本上指的是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而自然科学通常指的是数理科学,一般是以牛顿科学为典范。吴教授认为这种理解有问题,把科学理解得太窄了,把科学限制在数理科学方面,就无法理解“牛顿科学”这样的典型科学从哪里来的。“牛顿科学”其实属于一个更古老的传统西方科学传统。德文的“科学”(wissenschaft)一词跟拉丁文“scientia”差不多,含义比较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德国人代表的这个传统,倾向于从一个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西方科学传统起源于希腊,它的关键词是理性。在西方思想史上,哲学和科学永远纠缠在一起,许多时候甚至没法区别。从根本上

7、讲哲学也是一种科学,它是讲理的,是理性科学。 了解了“科学”的基本内涵,吴教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所谓的“科学理性”有什么特点?第一个是内在性。所谓内在性就是纯粹性。意味着内在性本身就构成了我的最高价值的来源,就是合目的性。理性提供了一个最高的价值系统。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合情合理合法,把理是放在情以后。理是相对的,而情在我们看来,反而是比较绝对的,所以情高于理。但是西方人把这个理抬的很高,而且抬到了内在性的高度。到了这个高度,理就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今天的许多科学家自动把自己陷在一个所谓道德中立的地位,不考虑道德问题,这恰恰是一种片面的理性,是一种分裂的理性。放弃了普遍理性的寻求,必然会导

8、致一系列的分裂。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实际上是理性分裂的一个自然的后果。第二个是合目的性。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归结为自由引导的结果。“自由”也就是由自,由着自己内在的逻辑来发展。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向来规定着一种目的性,有价值问题的,那就是:自由是它的最高价值。这个自由作为最高价值就是目的性本身。自由从来不是手段,从来都是最高目的。只有理性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希腊的科学第一个特点是内在的。希腊人的天才创造中间有逻辑演绎推理的科学。希腊科学的第二个特点是非实用非功利的。为求知而求知,为学问而学问,为科学而科学。希腊科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目的性,也就是最终会指向意义问题,它要指向善。数学当然已经表达了某些自由的特

9、征。它是演绎的、逻辑的、推理的,也是非实用的、非功利的。但是数学还不是最高的学问,在数学之上还有一个学问叫做辨证法,是关于善的学问。数学是通向善的。数学和善的追求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追求的是同样一件东西,即理性的完善。经院哲学是很重视逻辑演绎推理,很重视讲道理,很重视理性的。经院哲学的出现标志着希腊精神对基督教的融合。现代科学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有它的一个源远流长的背景。三、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 为了解释清楚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吴教授给出了一个词“Humanism”让学生翻译。吴教授认为目前有两种比较常见的翻法,一个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教养,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潮。另

10、一个是“人道主义”,讲仁慈、博爱,讲一些伦理原则。人道主义的这种含义更类似“Humanitarianism”,实际上这个词来自于希腊文“philanthropia”,讲的就是“博爱”这方面的意思。但是这两种译法还没有把Humanism这个词里面蕴涵的一个更深的意思体现出来。人道主义过份偏于伦理,人文主义偏于文史哲的学科性质。吴教授认为翻译成“唯人主义”更为恰当。既然“materialism”可以翻译成“唯物主义”,“idealism”翻译成“唯心主义”,那么“Humanism”也可以仿造翻译成“唯人主义”。这样翻译更能表明:近代以后,人开始成为最高的价值元点,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个词在这个意思上

11、类似于“anthropocentrism”,即“人类中心主义”。“Humanism”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意义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那么“唯人主义”在什么意义上实现了欧洲人希腊人的自由理想?既然“humanities”是用来表达“humanity”的,而“humanity”代表自由,那么,这个“Humanism”在什么意义上表达了自由?当代的人文主义或唯人主义在什么意义上实现了欧洲的理想人性?唯人主义一方面当然是表达自由的,它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世界开始成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是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而是一个大写的人的眼中的世界。这个大写的人的出现使得“Humanism”成为可能。今天我

12、们每个人都依赖大写的人,我们每个小写的人都很渺小。大写的人不发挥作用的话,小写的人没有办法生存。因为我们依赖大写的人,因为这个大写的人开始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开始成为大写的人的眼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开始丧失了它的独特性。 吴国盛教授强调,唯人主义使世界与人的关系成了效用关系,所以效用的逻辑成为我们今天最重要的逻辑,但是效用的关系从来也不是一种自由的关系。我们今天效用的关系构不成自由的关系。黑格尔讲“主奴”辩证法,实际上揭示了主人和奴仆之间不可能有自由的关系。当然你可以说我可以随便支使他干什么,但是你们两人之间永远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流。自由的关系必须是内在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唯人主义在今天受到

13、越来越多的指责,越来越多的反思。四、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 在介绍近代西方科学的时候,吴教授列举了两个人:一个叫笛卡儿,一个叫培根。并且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近代科学从什么意义上能够称为科学?在什么意义上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理想因而能够成为科学?作为近代科学有什么特征?笛卡儿有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培根也有一句名言叫做“知识就是力量”。这两句名言里包含着近代以来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我思故我在”表明笛卡儿是把“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继承了希腊人的理性传统。但是“我”出来了,主体性出来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又给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就是说科学就是力量。近代科学是一种力量型的科学。希腊

14、科学不是力量型的,而是沉思型的,通过思与世界建立一种共通性。 今天的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所谓的自然的数学化运动。自然的数学化保证了我们今天对于自然界的观测都是可行有效的。现代科学只有充分的数学化才能有资格称之为科学,这是因为自然界本质上是数学化的,你只有通过数学化的方式才能把秘密勾出来。自然界的数学化本质上是理性化过程的一部分。除了自然的数学化外,还有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研究的分层分科化。笛卡儿开创了科学的方法论化,并把方法论变成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方法谈中,他把方法问题称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来谈,理性化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对象的理性化即自然的数学化,第二步是研究过程的

15、理性化,即研究的方法论化,第三步是研究建制或社会建制的理性化,即分层分科化。所谓研究的方法论化,就是使整个研究变得编程化,程序化。科学研究的分层分科化,性质也类似。每个人不要什么都做,分门别类你做一点我做一点,越做越专越做越深。那么总起来看,一个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理性之网。研究的分门别类、专业化分科化是理性的内在要求。理性化的组织的目标就是要高效率,高效率是我们为什么要采取理性化的一个最终的目标。 培根在他的新工具里说希腊人都是小孩儿,玩些游戏,不管用。希腊人吃的东西也不怎么讲究。他们认为最高级的事情应该是思想,所以他们练出来高超的辩才。他们对于纯粹理性的爱好为人类留下了一个重要的精神财富

16、。但培根认为这样不行,认为希腊人有问题,他说科学应当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他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指科学应当为人类造福。他还说“欲征服自然必服从自然”,也就是说,要服从自然必先有效的预测自然。所以这句话背后蕴涵一个非常深的意思,就是预测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理想。一门学科没有预测作用那不是科学,至少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强调预测,因为只有预测才能服从它,只有服从它才能征服它。所以预测的目的最终服务于征服自然的理想。 表面看来,笛卡儿与培根之间是有冲突的。笛卡儿强调理性,培根强调经验,他们开启了西方哲学后来的两个思路,一个理性论,一个经验论。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争论一直是持续着的,而且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当代科学哲学中发挥着作用。一门科学能不能被承认是一种科学,爱因斯坦讲有两个条件,一个叫内在的完备,一个叫外在的证实。笛卡儿的唯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判断,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