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914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开明中学物理初二期中复习学案第二章物态变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中复习学案(一)班级_学号_姓名_一、选择题( )1.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小明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然后“小明拿磁铁靠近该硬币”,就小明的做法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2.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3.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2、ABCD( )4.为探究声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有人设计了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C.吹响笛子后,按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D.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 )5.如图,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水,小月分别敲击各个瓶子,居然发出了1、2、3、4四种不同的音调。以下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所对应的音调排列正确的是 A.1234 B.4321 C.4132 D.1324( )6.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b。则下面说法中正

3、确的是aA.像的形状决定于小孔的形状bB.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像的亮度和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无关D.从半透明纸一侧看,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做逆时针转动 ( )7.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下列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烛蜡的熔化特点C.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不需要把气完全抽净就可以得出结论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8.某同

4、学选用温度计时发现实验室有三只不同的温度计a、b、c。他发现a和b的玻璃泡大小相等且都小于c,a和c的毛细管粗细相同且都大于b,且三只温度计的长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量程最大 B.c的量程最小C.b的精确度最高 D.以上三种说法都对二、填空题9.放学了,小军在后面以大于0.1m/s的速度追赶小明,并大喊了一声“我来也”(如图所示)。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变为 0.1m/s,则小军的话传到小明耳中时应该是“_”。10.为了研究刻度尺所发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1、图2的实验,比较两图可见,小明显著改变了刻度尺 ,老师了解了小明的做法后,指出本探究要注意双手、以

5、及眼耳的协调,其中一只手在拨动尺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保证尺的振动幅度_(相同/不同),另一只手一定要注意紧紧的压牢桌面部分的尺,防止_,眼睛要注意观察尺_,耳朵要细心聆听_(音调/响度)所发生的变化。11.走进气象站,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有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1)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_ (填“吸收”或“反射)太阳光,避免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_(“红外线”或“紫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2)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低(高/低)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12.请按要求回答:甲 乙 丙 丁(1)图甲:该装备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6、,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这种实验方法叫作_。(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此过程应用了_(3)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逐渐增加拨动钢尺的力,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变_。(填“大”或“小”)(4)图丁:用一张卡片先后快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此实验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由此可得的结论是_三、实验题13.小明同学住在繁华的闹市中心,

7、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噪声污染严重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学习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以下是他和同学们活动的部分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此次活动。(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2)小明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设计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下面分别是方案A和方案B所设计的实验表格和实验中得到的现象记录情况。

8、检测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响度较响较响弱方案A实验表格检测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距离较长长短“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

9、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方案B实验表格你认为最佳的是_方案,你的理由是_(3)根据实验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4)方案B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14.晋宇同学和星月同学想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的猜想,这两位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体积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

10、实验探究:(1)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_(2)通过AD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_(3)若研究猜想三、应选择_两幅图所表示的实验。(4)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_(5)对比C、D两幅图,发现C图中的水滴消失得更快,晋宇同学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水滴蒸发越快。这个结论合理吗?为什么?_15.如图甲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1)该晶体的名称是冰,加热2min时,该晶体处于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加热8min时,进行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此过程需要_(填“吸”或者“放”)热;从吸放热角度和温度角度来说,物质处于BC

11、段和DE段的共同特征是都吸热,并且温度都保持不变。(2)实验时,物质在CD段的声音比DE段的声音_ (填“大”或者“小”)。(3)在乙装置中,用到的加热方法是水浴法,其目的是让物质_。(4)在丙图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的目的是_;通常在盖子上除了安置温度计的孔之外还需要再打一个孔,其目的是_;使用石棉网的作用是_。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5)温度计的原理是

12、液体的热胀冷缩,在某一时间,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此时液体的温度为_.(6)如图戊是三种晶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化、凝固曲线图,可以判断熔点最高的是_(填“a”“b”或“c”)物质。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

13、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戊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14、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丙乙丁甲戊丁丙16.小明把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发现管内的液面上升(如图)他查资料得知;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