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846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武钢实验学校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5.1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导学案学情分析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媒体等的宣传,九年级学生对中国灿烂文化有了一定的见闻和认知经验的积累。但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及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可能对中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自觉地重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不盲目

2、地迷信外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引导学生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文化力量与文化品格。 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践行文化自信,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

3、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过程与方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讨论话题,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既要确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2.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认同文化价值。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

4、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教学难点】1.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不是一成不变的。3.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经典咏流传“苔诗”片段,引入“国学热”。设问思考:为什么这档节目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延续文化血脉”。设计意图:二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预习教材)(一)、中华文化根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5、,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 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 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 。3.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 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 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使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 的传

6、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 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实现 转化、 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二)、美德万年长5.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 ,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中华传统美德 ,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一种 的遗传基因。美德的力量在于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材料一:国学知识竞答10道题。合作探究一:是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材料三:央视经典经典咏流传节目热评:经典咏流传成“清流综艺”新代表。一档周播的节目,几乎每期播出后都

7、有歌曲成为流行,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做到了。自大年初一首播以来,该节目先后创下了同类节目收视新高,成为开年以来“清流综艺”的最新代表。但从节目形态来看,经典咏流传的流程并不复杂,每期节目改编五至六首经典诗词,并由流行歌手、原创作者、普通人等担任传唱人。从儿童也可背诵的三字经登鹳雀楼,到表现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墨梅定风波,古典诗词以流行乐曲的面貌重新呈现,播出后总能在社交网络引发广泛的传播。“热点追问”合作探究二: 1.追问一:自首播以来,该节目能够得广大观众认可的原因有哪些?2.追问二: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什么? 3.追问三:什么是文化自信?中

8、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4.追问四:只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增强文化自信吗?我们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设计意图:材料四:视频播放“中国好人榜”,展示武汉某一位好人的事迹。合作探究三: 1.他们继承和弘扬了哪些传统美德?为什么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2.有人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我们只需一成不变地继承。”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理由?3.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我们该如何践行传统美德呢?设计意图:四、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根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内涵中华文化的价值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美德的文化价值美德万年长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美德

9、传承的原因美德的践行五、中考链接与课堂检测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

10、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A与时俱进 B独树一帜 C始终不渝 D博大精深2.遥远神秘的史前传说,清新超俗的魏晋风度,穿越时空,令人神往。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 )A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D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3. 武汉形象标识(右图)以繁体“漢”字为设计创意点,融入篆书写法,透出浓厚的楚汉

11、文化韵味。这种设计( )A. 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B. 告诉我们要大胆地借鉴优秀外来文化C. 说明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D. 体现了中华文化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4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物质财富C只有坚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有效评判和抵制各种外来文化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5.“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赋予了今天的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以人民为中心的

12、服务宗旨。这说明( )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传统美德的内涵凝固不变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A B C D6.2019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十分火爆。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深受观众喜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凸显中华文化自信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A B C D教学反思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

13、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

14、、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