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语文九上第17课《满井游记》 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7149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大版语文九上第17课《满井游记》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大版语文九上第17课《满井游记》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大版语文九上第17课《满井游记》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大版语文九上第17课《满井游记》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大版语文九上第17课《满井游记》 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满井游记一、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有关情况 2. 背过生字词。 3. 能熟练地朗读课文,4、能准确流利译文背过一些词的特殊用法,5、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6、了解什么是白描手法,复习比喻拟人修辞运用的作用。7、背诵课文二、文学常识1,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人)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有袁中郎集。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

2、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4,本文是著名的小品文,有人称赞说“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三、背诵课文,默写生字砾 廿 膏 鹄 鳞 泠 妍 倩 靧 髻鬟 掠 鬣 茗 罍 蹇 浃 曝 呷 堕 潇 四、朗诵课文五、通假字1,“馀”通“余”,余下的。2,“堕”通“惰”,懒惰,懈怠。六、词类活用1,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2,作则飞沙走砾飞,使沙飞;走,使砾

3、走。七、准确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冬留下的寒气仍然厉害,寒风时常刮起。起风时就飞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都不成。有时冒风在路上快步走,还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来。 二十二日这天,天气稍微暖和一些,我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高高的柳树夹立在堤岸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望去,空旷辽阔,我好像脱出了笼子的飞鹄。这时水面上的冰层开始解冻,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的,水清见底,清洁明亮的样子地像新打开的镜子,清冷的光突然从匣子里射出来。山峦被融雪冲洗,姿态秀美的样子好像擦拭过,艳丽明媚,像美丽的女子刚洗过脸,梳好发髻。柳条将要发芽还没发芽柔嫩

4、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田里的麦苗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用泉水煮茶喝的,边喝酒边唱歌的,骑着驴的青年女子,也时常可以看到,风力虽然很强劲,可是走起路来就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出水面吸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全身充满了喜悦的气息。这时我才知道:郊区的田野上并尝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能够不因为游玩而懈怠公务,自由自在的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我这个官啊。这个地方刚好离我的住处近,我的游览将从这次开始,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印象)呢?乙亥年的二月。七、课文理解A,段解第一段:写欲游不能的苦恼。 1,燕地寒的特征表现在哪里? 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2

5、, 作者迫切出游的心情?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 出游日期:廿二日2,出游天气:天稍和3,同行人物及路线: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4,总写满井春色及自己心情的句子: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5,满井春水之光的句子: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6,满井春山之态的句子: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

6、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7,满井的早春植物的句子: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8,满井的早春游人的句子: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9,满井的早春动物的句子: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0,总括前文写景的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第三段: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

7、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B,问题研讨 1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1)、关于白描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不求细致,但求传神。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

8、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

9、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2)、关于比喻 。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3)、关于拟人。文中运用拟人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

10、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1、。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3、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

12、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八、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

13、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感受。(2),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