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393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中的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但因学生接触的少,平时上课又是利用图片一带而过,所以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不能理解,也就不能将知识进行很好的迁移应用。而此部分内容又是我们初中的重要知识点,可以为高中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二、教学目标1.概括光合作用的实质。2.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3.在实践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生物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爱护植被,珍惜粮食,尊敬农民。教学

2、重难点: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光照、二氧化碳和温度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三、实验器材自制微型大棚、小白菜、金鱼藻、温度计、测量溶解氧数据传感器、自制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四、创新要点/改进要点我将这部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体验种植、培育、除草、浇水和收获的过程,由此将光合作用具体进行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培养农作物的不易,更能尊重农民,更能珍惜食物。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地掌握情况,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本实验与学生共同完成创新设计,具体包括教材的创新、实验原理的创新、方法创新和

3、装置创新等,达到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并掌握,起到迁移应用知识的目的。1、教材内容的创新 本部分内容教材上并没有设计实验,而是有合理密植的图片,学生只是根据图片得出充分利用光照的原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植物种密了,还是稀了到底长成什么样?种植农作物为什么要除草、松土?这些都是学生没有体会过的,所以我植物的种植搬进了实验室,让学生切身的进行体会。2、实验原理创新围绕实验结果的检测,将检测产物淀粉改为检测产物氧气,用数字化传感器检测溶解氧浓度来代替查气泡数量,更准确、更直接。3.实验装置创新光合作用的内容开始学习时已经进入12月份,已经是北方的冬季,对植物的生长的观察受到很大的

4、局限,因此我自制“微型大棚”突破了这一难点。该装置由纸壳、塑料薄膜等制成。在大棚内放置盛有土壤的托盘,接近真实的蔬菜大棚,可以培养植物来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例如蔬菜大棚的作用,植物为什么弯向光源生长,植物种植稀点好还是密点好等等),特别适合城市中的学生。除此之外,我还与学生共同制作了一个光合作用实验的装置,它是一个暗室,克服了室内光照对实验的影响,保证了对光照变量的控制,增加了实验的准确性。同样可以检测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完成一个条件的测定只需要 10分钟左右 ,简单高效。本装置还可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五、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设计思路: 1、在不同的托盘上种植不同密度

5、的植物,每天定时浇水,适时除草和松土并观察记录植株成长状况。放入微型大棚栽培农作物(小白菜生长周期短、易成活,现象明显),从种子的萌发到长出叶片,都可以在实验室(或教室)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以金鱼藻为实验材料(金鱼藻的最适温度为13-16),放在锥形瓶中,控制温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氧气浓度,来证明光合作用效率。本实验在任何学期都可完成,利用课间就可以种植、培养和观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上时间,然后利用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在课上完成不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六、教学内容根据本实验创新设计,按照进度安排学生对植物进行培养,每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本部分属于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6、所以与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实质,概括出光合作用反应式,并引导学生根据反应式思考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为学习化学打下一个基础。然后与学生共同分享利用微型蔬菜大棚所获的知识,以及培养植物所获的的经验和教训。最后用光合作用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实验方法具体如下:1.取适量的水生植物金鱼藻放入锥形瓶(此处我没有用锥形瓶塞,而是用保鲜膜进行密封,测量时还可以固定数据采集器的位置)中;2.利用不同强度的光照进行照射,利用溶解氧采集器采集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溶解氧浓度。3.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确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用冰块和热水控制温度变量,用0.5%、1%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清水控制二氧化碳变量,

7、其他步骤相同。本实验操作简单,数据分析直观具体,学生接触到新的科学设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七、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实质,那么如何用反应式表达出来呢?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增加有机物的量,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呢? 积极思考解答问题 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同时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承上启下。学习新知 同学生一起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认识到绿色植物会利用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所写反应式思考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带领学生从正反应的角度思考)那我们在教室内培养植

8、物中我们应用了哪些方法提高产量呢?那也就是说体现了对什么条件的应用呢? 认真思考合作总结想出可以通过增加二氧化碳、光照等方式增加产量。种植过密植物长的又细又高,不能充分的利用光照,种的过稀浪费土壤和阳光,所以应该种的既不稀也不密。光照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利用反应式进行思考,为9年学习化学奠定一个基础通过利用课间完成种植植物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种植体验我们知道了光照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下面让我们回到课堂来用实验来进行验证,除光照之外我们还可以验证什么呢?二氧化碳,温度通过过渡明确可能要探究问题的角度,也就

9、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他们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二氧化碳是原料,原料多了,产物自然就多了,制造的有机物和氧气应该是增加。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

10、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积极思考明确反应原理。那温度呢?温度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

11、影响光合作用。过渡:同学们刚才提到光合作用除了制造了有机物,同时还释放了氧气。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通过检验淀粉来检测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检验氧气的释放量。认真倾听理解含义思考,明确原理补充知识,完善体系。理解原理,为实验进行知识储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

12、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实验验证讲解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汇总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

13、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认真参与,合作完成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

14、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

15、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分析数据和图形趋势的原因,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发现的问题,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哪些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举出实例,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季节不能在室外种植植物?同学们吃过蒜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不同颜色的光是否会影响光合作用呢?说出具体的措施因为天气寒冷,说明与稳定有关。 迁移应用,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总结通过实践和实验我们有什么样的收获?合理密植光照 延长光照时间 增加光照强度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昼夜的温差爱护植被,珍惜粮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自己的收获。完成情感目标。八、效果评价回顾课题的确定到实验装置的制作,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1、课间实践,解决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问题。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学生说老师这道题我父母会做,我不明白就问他们,因为我没有看见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