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3901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设计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设计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题的良好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科学思想。(2)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体会物理规律应用中的乐趣。教学重点: 能用欧姆定律分析并计算相关电学量。教学难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与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及推导公式是什么?板书:= U =

2、 IR R = 2提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是什么?板书:串联电路: I = I1 = I2 U = U1+U2并联电路: I = I1+I2 U = U1 = U23提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有什么关系呢?板书:串联电路:R = R1+R2 并联电路:=+或 R= 提问:实际电路比较复杂,但都可以简化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都有哪些方面呢? 组织讨论,引入新课。板书: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例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6V,电阻R1=4,R2=6,开关S闭合。求:(1)电路总电阻多大?(2)

3、电路中电流多大?(3)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多大? 【方法归纳】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1)内容: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2)公式: (二)、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例2】在如图所示电路中,R1=10,R2=20,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1)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2)干路中的总电流是多少?(3)两支路的电流之比是多少? 【方法归纳】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内容: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2)公式:(三)【课堂练习】1、一只灯泡两端的电压是3V,能正常发光,此时的电阻是6。如果把这只灯泡接到电压为9V的电源上,电路

4、中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灯泡才能正常发光?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9V,电阻R1=6,通过R1的电流是0.5A,干路中的电流是2A,求电阻R2的阻值,和R1、R2的等效电阻。(四)知识拓展 电阻的变化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电阻越多,电阻越大。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电阻数量一定,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会随之增大。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故串联后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如图所示:(2)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并联的电阻越多,电阻越小。并联电路中,并联的电阻数量一定,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会随之增大。电阻并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故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如图所示:

5、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1、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规律2、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四、布置作业“能力培养与测试”本章节练习。五、板书设计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I = I1 = I2 U = U1+U2 串联电路的特点 R = R1+R2“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6、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I = I1+I2 U = U1 = U2 并联电路的特点 =+或 R= 欧姆定律:= U = IR R =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7、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