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2章 高三生物神经调节限时练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020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  第2章  高三生物神经调节限时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必修3  第2章  高三生物神经调节限时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3 第2章 高三生物神经调节限时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第2章 高三生物神经调节限时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神经调节限时练1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 B C D2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在

2、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D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3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C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14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

3、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5牙买加的博尔特是当今世界跑得最快的人,在赛场上当他听到发令枪声后,会象“闪电”一样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6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

4、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7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8右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刺激b点(b点为电表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通过检测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兴奋由b传导到c时,发生电信号至化学信号至电信号的转换D若肌肉收缩但电表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9机体内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其中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它的存在保证了机体反射活动的精细和协调。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a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神经元c通过突触释放递质使神经元b兴奋C神经元c可以接受神经元a和神经元b发出的信号D神经元c对a的负反

6、馈调节可及时终止神经元a的兴奋10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央),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抑制性递质D电表不偏转,电表可能偏转两次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

7、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2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和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兴奋传导方向是C受损时,刺激仍能引起反射活动D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13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

8、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14动物通过嗅觉感受器探测外界环境的气味分子,图一表示嗅觉感受器的嗅觉受体细胞,图二为嗅觉受体细胞膜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

9、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图一中嗅纤毛是嗅觉受体细胞的 (填“树突”或“轴突”)末端形成突起,另一端突起形成神经纤维。“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

10、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嗅纤毛受到气味分子刺激时,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再通过G蛋白激活蛋白X,蛋白X使ATP分子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由此可知蛋白X具有 功能。气味分子所引起的系列反应体现了细胞膜 的功能。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

11、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3)cAMP分子可开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引起大量的Na+内流,

12、使膜内电位变为 ,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嗅觉。15如下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乙图是甲图中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3)图丙中若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称为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填字母)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_个。(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融合,通过A细胞的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