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0087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同步练习: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小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地势平坦,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 BC D【答案】D【解析】东北平原的耕作层厚度大,土壤肥沃.2东北地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排列顺序的是()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答案】A【解析】东北地区的温度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森林类型最南应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小麦和甜菜的分布区是相同的.黑土、黑钙

2、土、草甸黑土的分布是按东西方向排列的.“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为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35题.3东北农业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A土地资源优势 B草场资源优势C矿产资源优势 D地理区位优势4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A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单一农业劳动力担负面积都较多B宜农荒地全国最少,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C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D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5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A耕地面积广大B宜农荒地最多C土壤肥沃D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答案】3.

3、A4.A5.C【解析】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优势明显.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人均面积都很大.读下图,完成67题.6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7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答案】6.D7.D【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乙位于松嫩平原地区,丙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林地.东北地区尽管热量较少,只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但人均耕地面积多,故粮食商品率高.8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

4、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D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答案】A【解析】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相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是平原区农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不是发展方向.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是山区农业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是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

5、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912题.评价类别农作物A农作物B农作物C满足程度热量满足率222216水分满足率798484土壤养分满足率848484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762942资源利用率光合潜力利用率11.34.44.5光温潜力利用率51.020.229.0气候潜力利用率64.224.134.7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76.428.741.49.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答案】B【解析】热量满足率最多只有22%,远低于水分、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满足率,这是由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造成的.10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

6、优势条件是()A气温 B降水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答案】C【解析】三种农作物土壤养分满足率都达到了84%,说明土壤养分含量高.11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A农作物A B农作物B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7、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

8、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答案】A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解析】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

9、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12该地区可能是()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答案】C【解析】由第9题的分析可知,气温条件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二、综合题13根据以下歌词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网络流行歌曲家在东北简介生活地理流行歌与地理作词:庞龙孔加欢作曲:庞龙韩东孔加欢演唱:庞龙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啊哎”(1)歌词中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哪些自然地理条件?(2)歌词中的“大豆

10、高粱”位于东北的哪个农业生产区,该区域的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分别是什么?(3)歌词中的“大白杨”是东北林区的主要的树种吗?东北的主要树种是什么?主要林区在哪里?【答案】(1)地形和水文.(2)耕作农业区. 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3)不是.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解析】本题以生活中的流行歌曲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从歌词的描述可知其体现了东北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地理知识,歌词中的大豆和高梁是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等耕作农业区的主

11、要的粮食作物,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的品种,并适当地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绿色农业.歌词中的“大白杨”并不是东北的主要树种,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的主要树种是: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14结合以下东北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曲线代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pH值为5.6的曲线,请判断:B曲线为_.(2)该区域大部分地区4.5pH值5.6,推测该区域的能源消费构成可能以_为主.(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商品粮基地有_、_,其中_所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该地发展商品粮生产的有利条件是_. (4)结合图示分析,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_;_;_

12、.【答案】(1)pH值为5.6的曲线(2)煤(3)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水平高;土壤肥沃;水分条件较好.(4)为了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林业的发展应坚持以营林为主,同时合理采伐加强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图的阅读分析能力.A曲线位于大兴安岭附近,它对应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所以B曲线为pH值为5.6的曲线,pH值在4.55.6范围内为酸性,是由于燃煤所致.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从地形、土壤、水源、机械化等方面入手.联系所学知识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知能拓展阅读“北大荒”与“北大

13、仓”“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辞海上说,“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在人们狭义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和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8 000多万亩.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是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中国东北的“北大荒”.“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初垦时黑土层深达0.61米,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率10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70余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10几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累计开垦了3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