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09821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第2章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复习练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讲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右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13题。1图示最有可能形成流动沙丘的是(D)ABCD解析流动沙丘的形成,必须有强风条件,读三角坐标图可知,图中风速最大的是地,而且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沙源不多,最有可能形成流动沙丘。2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C)A河流上游地区B山麓地带C冲积扇D河流出山口解析河西走廊气候干旱,主要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河流上游地区海拔高,地下水埋藏较深,不易形成绿洲,A项错误;山麓地带不一定有水,不一定形成绿洲,B项错误;河流冲积扇具备水源条件,同时地势

2、平坦,多形成绿洲,C项正确;河流出山口处并不一定都能形成冲积扇,不一定有绿洲分布,D项错误。3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C)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B冬季风势力增强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解析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过度樵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等都会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C项正确;A、B、D三个选项皆为自然原因,不是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的主要原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 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都变成了荒漠。据

3、此完成45题。4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有深居内陆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以游牧为主全球气候变化(B)ABCD解析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主要方面。自然原因包括深居内陆、生态系统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原因包括人类活动以游牧为主。5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变化整体过程是(C)A降水大量减少B降水大量增加C气温升高D气温降低解析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 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都变成了荒漠,说明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故C项正确,D项错误;蒙古国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受降水变化影

4、响较小,故A、B项错误。(2019河北定州调研)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67题。治理区地貌类型海拔(m)坡角大于25的坡地比例(%)气候特征年降雨量(mm)石漠化等级人口密度(人/km2)治理时间(年)农业发展模式鸭池高原山地1 3201 73525温凉湿润863潜在中度51320192019粮食种植红枫湖高原盆地1 2401 45010湿润1 200轻中度25920192019生态畜牧花江高原峡谷4401 41041干热河谷1 100中强度14720192019经济林6.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D)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B石漠化程度最

5、严重,治理难度大C坡地比重最大,水土流失严重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鸭池气候温凉、湿润,坡角大于25的坡地比例比花江小,石漠化等级比较低,故可排除A、B、C项。鸭池地貌类型为高原山地,而农业发展模式是粮食种植,所以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且治理时间比其他两地区短,效果最差。故选D项。7下列关于表中所示石漠化治理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地区,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区域水环境解析石漠化治理应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

6、(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2019山西康杰中学期中)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89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7、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D珠江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是河流的含沙量除了与水土流失状况有关,还与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有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不是长江,A项错。从图中可看出,黄河流域治理面积略大于长江流域,B项对。辽河流域的流域面积小,流失的面积也小,因此含沙量的比较,不能说明植被的覆盖情况,C项错。河流的侵蚀强度,与流域的地形地势有关,与流失面积无关,D项错。综合以上分析,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

8、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

9、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9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C)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

10、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流域面积广围湖造田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ABCD解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的原因与三方面有关:流域面积大,降水丰富且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使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诱发洪灾;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可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错误,故C项正确。(2019甘肃天水模拟)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甲表示(C)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

11、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解析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11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B)燃料短缺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风沙侵蚀人口和贫困问题ABCD解析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12(2019福建质量检查)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上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60年代起,该地区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轻。(1)说明该

12、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答案(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2)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于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解析第

13、(1)题,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等方面。第(2)题,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为黑土区年降水量较少,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以及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为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造成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第(3)题,采用滴灌技术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且滴灌对土壤的冲刷作用较弱,能够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可从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1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和2019年陕西省产业结构统计图。图1图2材料二西安是古丝绸

14、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1)比较图1中、两地地形特征的异同。(2)图1中R以上河段水量逐渐减小,试分析原因。(3)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析陕西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有利区位条件。答案(1)相同点:、两地地形类型均为高原(或为内蒙古高原或鄂尔多斯高原,为黄土高原)。不同点:地地势平坦,沙漠广布;地黄土覆盖,地表崎岖(沟谷地貌发育)。(2)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几乎无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3)种植业向北扩展。影响: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4)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联系历史悠久;陕西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区际联系较便利,区内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较好;已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教育和科技力量较强;历史文化之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等。解析第(1)题,描述地形特征可从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势高低、地面起伏)、主要地形的分布和典型地貌形态等方面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