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92109157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师用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年级电子教案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主题说明】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引导学生去调查、感受、体验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学习,将教学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做客的基本礼节。 2.情感目标:从内心尊重主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客人。3.行为目标:懂得做客有礼貌是尊重主人的表现,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做客的基本礼节。难点:懂得做客有礼貌是尊重主人的表现,能

2、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课前准备】1、课件。2、准备一些纸片,每张上写着班里一个同学的名字,团在一起。【教学设计】教 学 设 计环 节目 标过 程建 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一:情景故事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引导学生回忆做客的经历。2、学生自由说说做客的经历。3、教师总结:是呀,我们每个人都到别人家去做过客,到别人家做客应该注意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心理引导:从感知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当好小客人?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通过活动,

3、学习做客的基本礼节。活动二(一)小品:做客1、观看事先排练好的小品。2、让学生说感受,让学生懂得,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知道当小客人时,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让学生了解做客的基本礼节。(二)我是文明小客人4、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文明小客人去做客时,应该怎么做?5、学生发言,老师归纳。做客前进门时做客时临走时(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做客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做小客人。1.小品要事先排练好。2. 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分享屋(总结提升)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文明,有礼貌的小客人。活动三:读儿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引导出本环节

4、。2、学生拍手读儿歌,强化记忆。3、教师总结归纳。心理引导: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3.本环节用时至少5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做小客人的礼节,学会做小客人。活动四:学做小客人1、再次巩固加强做客小礼节。2、与老师合作演演做客,将学到的做客礼节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让学生都愿意做有礼貌的小客人,都能做有礼貌的小客人。心理引导: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真正的在生活中学会做一个懂礼貌的小客人。1.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10分钟以内。【活动反馈

5、】1、你到哪个好朋友家里去做客了的?说说他(她)家的情况。2、你是怎么做小客人的?得到主人的表扬没有?3、你能不能当好小客人了?【练习题】假期到亲戚朋友家去做客。【教学参考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小猴做客在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森林里,一个星期六的上午,调皮的小猴要准备去鹿大叔家,猴妈妈再三吩咐:“路上小心,注意礼貌!”小猴没当一回事似的说:“小事一桩!”小猴开开心心地走了。小猴到了鹿大叔家的门口,用手狠狠地敲门,像打鼓似的“砰砰砰”鹿大叔探出脑袋说:“来了,来了,谁在敲门呢?”小猴迫不及待地说:“是我,是我。”鹿大叔把门打了开来。小猴一边大摇大摆神气活现地走一边说:“喂,小鹿在家吗?”鹿大叔皱

6、着眉头说:“小鹿不在。”小猴自言自语地说:“嘿嘿,我正好可以去他的房间去玩呀!”小猴走进小鹿的房间,翻箱倒柜弄得乱七八糟,还用水彩笔在墙上画了“我老孙来也。”这时候,小鹿回来准备吃午饭,小猴迫不及待地说:“我最喜欢吃桃子了,全给我吃!”小猴一口一个的全吃光了。鹿妈妈和小鹿都看得目瞪口呆。小鹿手上拿着的是一辆玩具汽车,这是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怕让小猴玩坏了就不给他。小猴气冲冲地说:“你不给我玩,我走了,再也不来你们家了!”小猴真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心理学背景知识】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

7、发展成为“社会人”。儿童时期模仿心理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盲目的模仿到有理由的模仿五岁以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见到别人干什么,就想学什么。例如,看见妈妈烧饭,就模仿妈妈烧饭的动作;看见民警叔叔指挥交通,也学样子指挥交通。然而,他们并不明白这种“劳动”的意义。只有到了幼儿后期,儿童才开始有了判断道德是非的初步能力,模仿也从盲目的模仿发展到有理由、有选择的模仿。比如在玩“乘火车”的游戏中,孩子就懂得要遵守纪律排队买票,明白“司机”与“乘客”的关系;在玩“抓特务”的游戏中,他们愿意当“好人”而不大愿意当“坏蛋”。正是在这种模仿成人生活的游戏中,儿童初步了解了劳动的具体内容,理

8、解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养成了服从集体纪律的习惯,培养了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从行为的模仿到关系的模仿从幼儿前期到幼儿后期,儿童的思维从简单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与此同时,儿童的模仿也从简单地反映生活的现象发展到反映生活的本质。比如,同是“当医生”这个角色游戏,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就有所不同。幼儿前期的儿童,这一游戏的主要内容是拿注射器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他们主要是模仿医生使用医疗用具的动作;幼儿中期的孩子,这一游戏的内容则是模仿大夫和护士之间、大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即过渡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到了幼儿后期主要是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医生的社会职

9、责。这说明孩子们越来深刻地了解了成人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从外部的模仿到内部的模仿从学龄前初期到学龄前后期,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行为也由他人调节控制向自我调节控制转化,依附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慢慢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模仿也从外部行为的模仿逐渐转化为内部的模仿。例如,性别角色的形成就是这样的。四岁左右的儿童还没有性别意识,四岁后开始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初始阶段,男孩主要是模仿和认同父亲、哥哥的行为,初步养成了男女孩子不同的行为方式。到了学龄前后期,在社会文化、父母、师长、朋友的不断鼓励、强化和影响下,社会上千百年来形成的男女不同的行为方式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于是,男孩逐渐形成了刚强、自主、进取的男性化性格,女孩形成了言辞温和、性格柔顺、举止斯文等女性化的特点。孩子这种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正因为有了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模仿,维持了整个社会的代际关系,使人类的文明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心理学家塔尔德称模仿是“世界的重演规律”,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鉴于模仿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成人的示范效应: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楷模,师长要成为孩子的表率,全社会都要注重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参考文献武珍.儿童模仿的特征与教育.幼儿教育.1986.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