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题1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210773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试题1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三语文试题1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三语文试题1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三语文试题1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试题1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试题1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试题(1)下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 分) 。1、请将下列词语认真书写在田字格中(2 分) 。勤学好问,精思苦练2.古诗文默写(8 分)过尽千帆皆不是,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_,_”两句意思一致。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担重担,可用, ”来形容。 (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 )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 武陵春写愁名句, 。渔家傲秋思, 揭示自己和征夫矛盾心理。江城子密洲出猎表达报效国家的宏愿和伟大气

2、魄3.语言运用(10 分)阅读下面有关的数据,先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人均耕地:美国 11.7 亩,印度 3.3 亩,世界平均水平 4.2 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 年为 3 亩,目前为 1.35 亩。结论:_ _观点:_ _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 28 个字。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 21 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 21 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答:这段话是主要意思是:_ _ _。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的

3、思念之情的句子。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对续写的这一句话,要求有:1、内容上的,对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2、句式上的,前有引用,后有反问。3、照应上的,必须能照应到第一句话,引用的必须是我国古典诗歌,且由此而引起联想或想象。二、文言文阅读(20 分)(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4、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5、也。.解释词语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 悉以咨之翻译句子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简答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_(二)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8 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二 )注释比:接连。三旦:三天。还:通假字,通“旋” ,旋转,绕圈子。朝:早晨,也指一天。一旦:一天,这里指“

6、一会儿”的意思。1、解释词语 2人莫之知 莫 : 去而顾之 顾: 2、翻译句子 2臣请献一朝之贾。 ” 3、 “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2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一) 何不去登山许多平铺直叙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度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了险峻处的美丽.这一哲理也结晶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 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致;还可以大

7、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名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让你一辈子都矮在平原.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在一座十万年山龄,千百仞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便缩成了蚂蚁,仿佛动与不动都失去了大的意义;倘若以蚂蚁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域,视域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层精神的仁山智水.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前人书里发现.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极,你能看到大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

8、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群如花似玉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尽历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世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秋的境界.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白忧的沉郁.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奇.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许多先天低矮,其貌不扬的人,因着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群,举手投足间荟萃了海拔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度.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人在山中.才

9、知道.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处才能指点江山.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1. 谈谈你对文中登山的理解.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选文第段画线句的理解.3.文章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蕴含了登高望远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俯视一切的气概,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登高望远:俯视一切:4.本文以登山为话题,为何在第段中举了瓦特的例子 5.选文第段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6.你在学习上也需要翻越很多山峰,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二)母爱永恒江南雨青海省有一个沙漠地区特别缺水。 据介绍,每人每天只有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3

10、斤定额的水量。3 斤水, 不光饮用、淘米、洗菜最后还要喂口。牲口缺水不行,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向被人们认为憨厚、忠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缰绳,强行闯入沙漠中一条运水车必经的公路。老牛以惊世骇俗的识别力,等了半天,等来了运水的军车。老牛迅速顶上去,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这样的情形,但那些动物不像老牛这样倔强。部队有规定,运水车在中途不能出现“跑冒滴漏” ,更不能随便给水。 这些规定,看似无情,实则不得已,这每一滴水都是一个人的“口粮”啊。沙漠中,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持续了好半天,最后甚至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些性急的司机用汽油点火试图驱走老牛。可老牛没有动,泰山一样,

11、不放松。直到牛的主人寻来。 牛主人愧疚极了,操起长鞭狠狠打在瘦弱的老牛身上,老牛被打得浑身青筋直冒,可还是没有动,最后顺着鞭痕沥出的血迹染红了鞭子,染红了牛身,染红了黄沙,染红了夕阳。老牛的凄惨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那么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等车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队规吧,我愿接受处分。 ”他拿出自己随身的水盆,从水车上放了 3 斤左右的水, 放在老牛面前。 老牛没有喝面前以死抗争得到的水,面对夕阳,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晚霞中,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爱子的眼睛,孩子也舔了舔母亲的眼睛,沉寂中的人们

12、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天边燃起最后一丝余辉,母子俩没等主人吆喝,在人们的一片静寂无语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20 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湖南卫视看到这感天动地的一幕时,我想起 2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家庭的贫穷,想起了我那至今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留下了滚烫的热泪。 这个世界,无论何时何地,母爱是永恒的。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1)戛然而止: (2)贪婪: 2、文中依次写了三个感人的情节,分别是:(1)老牛 。(2)强忍鞭打执意索水。(3)护犊饮水母子情深。3、从文中摘抄最使你感动并且最能表现老牛母子情深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4、文中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

13、式是什么?5、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6、假如你是运水战士,你会甘受处分而给老牛半盆水马?为什么?写作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种种事情,许多事情会对我们的心灵、情感造成冲击、我们就有所感受。请以“感受”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写出你与众不同的感受。要求:文体不限;字迹要清楚;字数 600 字左右。(二)1、 (1)突然停止 (2)喝不够的样子 2、挣脱缰绳阻拦运水车 3、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爱子的眼睛,孩子也舔了舔母亲的眼睛,沉寂中的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4、描写。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老牛以死抗争、执意索水的感人场面。 5、 (答案不唯一,可以从“神圣的母爱” “改变生态环境” “解放军爱民为民” “解放军战士舍己救难的仁爱之心”等方面谈,能救某一点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 6、会,因为场面悲壮感人,因为人性的善良,等等;不会,因为军人的纪律高于一切,因为救人急于救牛, (言之有理即可)等等。(四)1、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2、世人评价事物往往只看名声,不注重实际。首先,要分清结论和观点的差别。我们一般在使用的时候不大注意去区别它们,实际上是不大一样的。 “结论”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最后的断定,客观性较强;“观点”则是我们对事物或现象的态度看法,偏重于主观。其次,注意到数据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