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210769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孙启耀 杨珺(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哈尔滨 15000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1引言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范文芳(

2、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2概念隐喻理论 2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

3、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 。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 ,从而形成隐喻理解。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对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意义的的传递与理解是否与语言中隐喻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21 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概念隐喻从源域映射到目

4、标域,是许多学者的共识(Lakoff: 1993; 束定芳: 2000;胡壮麟: 2004;)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析,概念、范畴、推理等并不是外部显示可观的、镜像地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1999:497) ,也就是说,它来自于人类自身的体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远古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语言的贫乏性,人们在理解其他事物或一些抽象的思想、观点的时候,则需要借助于身体、经验,方位、空间、客观事物等。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这个道理。 “ANGER IS A HOT FLUID”就是基

5、于人类在身体经验上对生气的感知而形成。中国人对“红即热量”的概念隐喻的认识,也是基于其对鲜血、烈火等的认识产生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红军”“红色政权”等概念隐喻 (王松亭,1996:4) 。 22 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人在对原始事物的认识开始时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反映。比如描述自然事物时,语言中都有用身体部位来理解和认识山水树木的迹3象,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概念隐喻在不同国家间是普遍存在的,其根源是人类在思维上有共同的一面。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人类自己身体为参照,在语言上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人体隐喻,如山脚、河口等。同时,人类也通过视觉、触觉、动觉等对空间进行概念化,

6、形成了以语言为主的思维方式。但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物质文化的发展,各种概念隐喻意义在人类的非语言媒介上得以传递。人类的经验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在认识理解事物时有相通的一面,使得非语言媒介传递的概念隐喻意义得以相互理解,使得不同国度的人也可以相互交流。3概念隐喻在非语言物质图片中的展示既然概念隐喻是人类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在人类的非语言范畴中概念隐喻也应广泛存在。在一些国产和外国的卡通片中,当某人物头部上方或两侧有一团火,观众会很自然感觉出“生气” 。如果某卡通女孩脸部涂满红色,观众得出的概念隐喻意义则为“害羞” 。 “火即是怒气” , “红色即是羞怯”这两个人类头脑

7、中的概念隐喻在这类卡通中得到了应用。这类概念隐喻在非语言中诸如图画,雕塑,广告,电影等艺术创作中比比皆是。下面,笔者以图片为例试加分析。31 从广告图看概念隐喻广告设计者均以吸引大众为目标而进行创造工作。在设计背后是设计者对大众心理的分析。设计者试图根据大众心理传递概念隐喻意义。比如在很多美容广告图中,我们总会看到女孩子和花在一起。 “女子”和“花”多少年以来总是联系着的。这就是概念隐喻“女孩是花” 。在中国很多古诗词把女子喻为花(如:闭月羞花),鲜花也是女孩所属。英国也有此概念,比如小仲马的 La dame aux camelias(茶花女) ,4就把女人和花联系到一起,很多外国女孩的名字也

8、是和清新淡雅的花联系着。很多美容类和保养类广告也是基于此产生隐喻意义的。右图(李横滨 34) (右图和下图一均为笔者依据广告圈点所画)为日本公司明治乳业株式会社的 100%巧克力的广告宣传画,此画由两种颜色组成-褐色和白色(打印缘故以黑色代替褐色) ,代表两种巧克力色,图形为一对情人拥抱在一块儿的场景。此广告宣传画在情人节前后发放,对节日中的情人无疑充满诱惑。可以看出,此宣传画深刻运用了概念隐喻 LOVE IS UNION。人类永恒的概念“爱情”在拥抱与结合中得到阐释。而以此构成的巧克力也会在象征上和“爱情”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促销上有一定吸引力。虽为日本广告,其中表示爱情的言语举止有所差别,但

9、自古以来人类在“爱情即结合”这样的概念意义上有共同之处,这也是人们看到宣传画就马上通晓的原因。很多西方希腊神话雕塑中在表示爱情主题时的创作也是基于此概念隐喻。左图为日本“味之素”广告图(杭海 38)由白与黑构成,白色看似骨头,实为牛奶组成,白色的牛奶组成了健康的骨骼,这类似于汉语的“人是铁,饭是钢” 。 “营养即是健康的身体”这个概念隐喻在这里得到了诠释。牛奶对身体的重要性从这幅画中得以体会。还有一幅宣传画(杭海 35)与此类似,画中一人在跑步,人体内蔬菜化为齿轮在运转,很明显它突出蔬菜在人体内的重要性,而无意中概念隐喻“人体是机器”得到了运用。作者意在通过两图传达广告中蔬菜和某品牌牛奶饮品的

10、重要性。自古以来中外都对饭菜营养问题极为关注,加之人类在科技、医学等方面发展中日趋成熟,人类经验中这类概念隐喻由此产生。可见人们对于事物发展的看法在头脑中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一系列认知理解和创作。人们欣赏广告时总会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经验等来理解广告画传输的信息,正因为如此,5人们在思维概念中所有的概念的共鸣在图画中显示出来,人们才能理解它们,甚至被其吸引。可见很多广告画等在创意或表达时都有意无意运用了概念隐喻。 32 从宣传画中看概念隐喻左图(http:/www.green65.org/ Photo/Show Photo.asp?PhotoID=148)为中国温州市环保宣传画之

11、部分,地球以笑脸表示高兴,周围有各种动物拉着手快乐地玩。此环保宣传画中运用了“动物与地球即人类”的概念隐喻。地球是球体,在物理概念上有资源、体积、质量;动物可以跑跳,觅食等。在此画中,它们都以人类形态喻指其状态。诸如此类的图片均采用了“此类物体等效于人类”这样的概念隐喻。此图片中概念隐喻的形成也是历史使然。地球不只停留在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理解。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是全球热点,人类对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问题也异常关注,对其被采伐开采很敏感,人类对地球的看法也正逐步改变,对它的资源关心,对气候的变化也关注。人们也是基于此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地球,而不再认为它遥不可及、事不关己了,以至于把它和人类等同

12、,可见历史发展中概念在变,隐喻也在变。右图也是以地球为主题的宣传画(http:/ discover.163. com/07/0119/10/356MCTS0000125LI.html ) ,但表现手法截然不同。本图以时钟的走动代表地球,而时钟很快就要到达午夜十二点,此图标题为末日之钟 。午夜十二点是两天交接之时,而作者选择这样创意则是表示今日之末。概念隐喻“午夜即结束”在此得到了诠释。这本是英美国家科学家针对核问题设计的钟,却通过人类在时间上的认同性来创作这幅图。可见各国在时间的认识上有一定的普遍性。二十四小时制内,6午夜十二点开始会是新的一天,今天则成为昨天。在此概念上十二点即为结束。敲响世

13、纪之钟警告人类的这个行为是基于人类对时间一致的看法,否则不可能传递给全球。从以上图片分析中可见,概念隐喻是基于思维定势而产生,而很多标新立异的广告、宣传画、艺术品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笔者上文对图画的分析,也可以给创作者以新的角度,在设计方面能突出概念隐喻,从而抓住大众心理在通感中加上创新。笔者也期望依次为据有更多精彩的艺术产生。4结论本文主要概述了概念隐喻形成的经验基础和其普遍性,并对非语言现象-图画加以分析。从广告画和宣传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概念隐喻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对事物的看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概念隐喻是思维的另一形式,隐喻和思维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可见语言与非语言表达均

14、为思维空间的冰山一角。不管是语言、油画、宣传画、还是广告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概念隐喻的应用。概念隐喻既与思维联系,它也就不只限于语言和图片。笔者只是从图片加以分析,也希望本篇能抛砖引玉,有更多学者可以在其他方面对隐喻研究做出贡献。Works Cited1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s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 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New York: Basic Books, 1

15、999.3 Lakoff, G. and Mark Turner.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 陈家旭. 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7, (7) 5 范文芳. 隐喻理论探究.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1). 6 范文芳.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外语教学. 2007, (4). 7 杭海. 现代广告设计创意与表现广告新观点. (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3.78 李横滨. 广告圈点 视野杂志

16、兰州大学. 2007, (3 ).9 李横滨.广告圈点 视野杂志 兰州大学. 2007, (8). 10 廖美珍. 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 .外语教学与研 2007, (3 ). 11 刘乃实. 行走在第三条道路上的隐喻研究计算隐喻学刍议. 外语学刊. 2007, (4 ). 12 孙启耀 伊英莉.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山东外语教学 . 2002, (3). 13 王松亭. 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 外语学刊. 1996 , (4 ).14 汪少华.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5 汪少华. 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 (2). 16 张祝祥. 英汉基本颜色词“黑” 、 “白”的认知语义分析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 5). 17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