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05361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希望杯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二) -几何(1)例题1:(07年六年级1试第17题)如图,ABCD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AB是半圆的直径,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平方厘米。(取3.14) 例题2:(08年六年级1试第10题)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和边长为6 的正方形BEFG并排放在一起,O1和O2分别是两个正方形的中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 例题3:(09年六年级1试第13题)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5厘米,点E、F分别是AB和BC的中点,EC与DF交于点G,则四边形BEGF的面积等于_cm2。 例题4:(10年六年级1试第10题)如图所示的四个正方形的边长都

2、是1,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依次用S1,S2,S3,S4表示,则S1,S2,S3,S4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_。例题5:(11年六年级1试第9题)手工课上,小红用一张直径20cm的圆形纸片剪出如图的风车图案(白色部分),则被剪掉部分(阴影部分)面积是_cm2。(取3.14) (即是该课程的课后测试)1、图中 A 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中点,阴影部分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2、在右图的梯形中,A,M,N分别为所在线段的中点,阴影部分面积为15cm2,求梯形的面积。3、右图由两个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4、如图所示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5、右图是由直径

3、分别为4cm,6cm和10cm的三个半圆所组成的图形,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取3.14)1、 解:如图,三角形CDE面积为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三角形CAB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八分之一,所以阴影部分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八分之三。 2、解:如图,我们先求三角形ABN面积占梯形的几分之几。因为M、N都是中点,所以MN=(ED+BC)2;梯形BCDE的面积=(ED+BC)h2=MNh=2三角形BNE面积=4三角形BMN面积=8三角形BAN面积=815=120平方厘米。3、解:如图,阴影部分面积=大梯形面积-ABCD面积 =FECD面积-ABCD面积 =ABEF面积 =(10-3+10)42 =344、

4、解:如图,连接AB,则ABCD。 那么,三角形AC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BCD的面积,即阴影部分面积等于三角形BCD的面积,就等于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10102=50平方厘米。5、解:如图,阴影部分面积等于大半圆面积加小半圆面积减去中半圆面积=522+222-322 =(25+4-9)2 =10=31.4平方厘米六年级考前热身历年真题精讲(二)-几何(2)例题1:(07年六年级2试第9题)将1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体积为16的长方体,表面涂上漆,然后分开,则3个面涂漆的小正方体最多有_个,最少有_个。例题2:(08年六年级2试第7题)如图,棱长分别为1cm,2cm,3cm,5cm的四个正方体紧

5、贴在一起,则所得多面体的表面积是_cm2。 例题3:(09年六年级1试第16题)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8厘米,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各不相同,并且都是整厘米数,则长方体的体积等于_立方厘米。例题4:(10年六年级2试第9题)一个深3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外圆直径为22厘米,壁厚1厘米,已装有深27.5厘米的水,现放入一个底面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则将有_立方厘米的水溢出。例题5:(11年六年级1试第10题)用若干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码放成如图所示的立体,则这个立体的表面积(含下底面面积)等于_cm2。例题6:(10年六年级1试第9题)下面四个图形都是由六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

6、其中,折叠后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是_。(填序号) (即是该课程的课后测试)1、将一个表面积为30cm2的正方体等分成两个长方体,再将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2、有30个边长为1m的正方体,在地面上摆成如右图所示的形式,然后把露出的表面涂成红色。问:被涂成红色的表面积是多少?3、有大、中、小三个正方形水池,它们的内边长分别为4m,3m,2m,把两堆碎石分别沉没在中、小水池的水中,两个水池的水面分别升高了4cm和11cm,如果将这两堆碎石都沉没在大水池中,那么大水池水面将升高多少厘米?4、有一个棱长4cm的正方体,从它的右上方截去一个棱长分别为 4cm, 2cm, 1cm的长

7、方体(如左下图),求剩下部分的表面积。5、求右上图所示(单位:cm)的机器零件的体积1、 解:正方体的每个面面积为306=5平方厘米,切开后增加了两个面,又拼成一个长方体后正好减少了一个面,所以最后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面,表面积为30+5=35平方厘米。2、 解:三视图法:上下看:442=32平方米;左右看:(1+2+3+4)2=20平方米;前后看:(1+2+3+4)2=20平方米;所以共有32+20+20=72平方米。3、解:这两堆碎石的体积相当于升高的水的体积,共有3003004+20020011=800000立方厘米,将它们一起沉没在大水池中,将升高800000400400=5cm,所以水面

8、将升高5厘米。4、解:上下看面积不变,左右看面积还是不变,前后看面积减少了212=4平方厘米,所以表面积变为446-4=92平方厘米。5、解:零件体积=整个长方体体积-挖去部分长方体体积 =452-331=31立方厘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

9、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

10、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11、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

12、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