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古代汉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10468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下古代汉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二下古代汉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二下古代汉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二下古代汉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二下古代汉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二下古代汉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下古代汉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态度决定高度!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内容一、简化繁(30分,根据语境把简体字化成相应的繁体字)二、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1.宋代: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邢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为孟子作疏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3.魏晋南北朝: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 李善文选注 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 孔颖达五经正

2、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5.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1)三经:周易 韩康伯、魏王弼注 唐孔颖达疏尚书 伪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 西汉毛亨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东汉郑玄笺(2)三礼: 周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仪礼 东汉郑玄注 唐贾公彥疏 礼记 东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3)三传: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4)其他: 论语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注

3、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孙奭疏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 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 zn) 仆射(p y) 齐衰(z ci) 滑稽(g j)四、名词解释(20分)【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1. 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2. 衍文:校勘学术

4、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3. 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4. 讹文:校勘学术语,因在古籍抄传的过程中抄写错误的字。5. 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6. 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7. 叶音(读谐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

5、出。8. 注: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注解皆称“注”。9. 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能解释正文,也能解释“注”。10. 传:“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11. 笺:“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化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12. 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与“疏”同实而异名。如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的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1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

6、,一般保留文字的最古老的意思。14. 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 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5. 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16. 叠韵: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17. 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18.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

7、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19. 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20.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21. 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

8、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22. 同源词: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23. 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24. 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25. 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

9、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五、给古文作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六、给唐诗标格律(10分,按照实际格律标) 补充: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入声是仄声。详情请看P1088。 如何辨别入声字?j , zh , z , b , d , g ,能解阳平二百多。(意思是声母为这些的而且读阳平的汉字都是入声字)zh , ch , sh , r 加上 k , 拼uo皆入不用说。d , t , n , l , b , p , m ,拼ie 除去爹。(意思是这些声母拼ie的除了“爹”字都是入声字)e 韵出去嗟、瘸、靴。d , t , n , l , z , c , s ,

10、拼e皆入应自知。fa , fo 皆为入声字。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补充:以五言律诗为例子,可分为四种格律的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1. 七律则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韵声,如甲变成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其中要注意粘对的情况(针对五言中第二个字和七言中第四个字):(1)粘:后一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2)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注意:1 律诗中所有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押韵,而且必须是平声韵(即2、4、6,8句的最后的韵字),首联的出句最后一个字平仄都可,其他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2 七言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3 七言中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这种“三平调”的现象绝对不允许在近体诗中出现。4 七言中一句诗里如果仄声过多(超过或等于5个仄声),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平”。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