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定风波》说课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10336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例---《定风波》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示例---《定风波》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示例---《定风波》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示例---《定风波》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示例---《定风波》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示例---《定风波》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例---《定风波》说课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教版选修一,定风波 苏轼,化州市 风蕾爱爱,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说课流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定风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2、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

2、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词派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一、说教材,一、说教材,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作者旷达、乐观

3、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一、说教材:,4.教学重点: 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词中所表现的苏轼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5.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二、说教法,三、说学法,1、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合作探究法。,一、导入新课 (约2分钟),二、整体感知 (约5分钟),四、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 (约25分钟),五、课堂总结及作业 (约7分钟),四、教学过程,三、美读环节 (约6分钟),教学过程之环节一:,由东坡肉导入 ,再让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

4、计意图: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掌握 3、复习苏轼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分钟),教学过程之环节二,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约5分钟),1、读准字音 同行(xng) 吟(yn) 啸(xio) 一蓑(su) 2、读出节奏 朗读指导:词语应抑扬顿挫,文句应舒缓轻重。 3、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雨中景 下片:雨后情,教学过程之环节三,美读欣赏 (约6分钟),1、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范读。 2、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诵这首词。 3、学生再各自朗诵。 4、请几位学生示范。 5、全班一齐朗诵。 设计意图:多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谢。,教学过程之环节四,自主探究学习

5、,约25分钟,教师指导分析,(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2) 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之环节四,自主探究学习,约25分钟,教师指导分析,(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芒鞋: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 马: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的标志 轻胜:坦然旷达、潇洒闲适,(2) 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而下片的晴:既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

6、顺境。 任:体现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态度,教学过程之环节四,自主探究学习,约25分钟,教师指导分析,(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是指途中的自然天气,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和顺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官职升降,无论地位得失、无论处境好坏,在苏轼的眼中都是一样,一样坦然面对。,教学过程之环节四,自主探究学习,约25分钟,教师指导分析,1、随堂练习:,结合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 思考:“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领悟? 设计意图: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近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

7、,教学过程之环节五 (约7分钟),教学过程之环节五 (约7分钟),我设计的结语是: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旷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旷达乐观。雨中的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的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2、课堂小结,设计意图: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这种面对挫折的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3、课后作业:,在人生之雨来临时,我们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教学过程之环节五 (约7分钟),五、说板书设计,定风波,上片:雨中景 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途中遇雨 (吟啸、轻胜、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乐观、坦然、旷达的态度) 下片:雨后情 晴:象征春风得意的顺境,艺术手法: 1.象征 2.一语双关,设计意图: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提纲的效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