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101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小说阅读理解《孤 石》解题思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孤 石聂鑫森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泥塑是没有生命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在不断的重复一道工序,宛如机器般,这说明在这些人眼中工作是唯一的,他们已经成为了(机器) ,人变成了一种职业符号,工厂机器。

2、)朱庆觉得很寂寞,很孤独。(结合下文,我们可以看到朱庆是一个寂寞孤独的人,他十分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和 外婆在一起,他没有办法得到心灵的满足。)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这十几天,他觉得自己宛如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向爸妈诉说生命的快乐,让爸妈从长期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到亲情的港湾,也让自己从单调乏味的生命中发现绚丽的花园。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朱庆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单调乏味的生活抵挡不了他发现生活中的“美” ,他让爸妈从自己这能够得到亲人的关爱,说明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朱庆想要从爸妈那里

3、寻找到亲情的温暖。 )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他又与外婆在一起,每天只能在梦中回味春节时的理想状态。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 ”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这里暗含作者的观点和看法:青少年成长时期遭遇到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诉求问题,这亦牵涉到“留守儿童”这个问题。这里寄寓作者对主人公生存状态的关注。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

4、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石头已经成为朱庆的精神寄托,因为两者都是孤独寂寞的,没有外界的人来关心。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

5、这一份寂寞和孤独。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这里写出了朱庆渴望得到理解的心理,但是连亲人都不能够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他的心理状态,朱庆收到的打击可想而知。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迷茫二字写出了师傅对朱庆的不理解,他不知道山石之于朱庆是什么,朱庆更无法从师傅那得到他想要的关爱和理解。排比句,涉及到“想” ,第一反应是这里运用了联想手法,第二反应是这里会有心理活动。看一下是采用了五感中

6、的哪些感觉。这里是将视觉转换为听觉,通过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自己对山石的喜爱之情,而这些美妙的景象也反应出朱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朱庆看到的,想到的,既然能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说明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人。比喻,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山石在园地中的活生生的形态,朱庆在内心赋予山石生命。 朱庆要改变山石原先的状态,这说明他是一个勇于改变现状的人。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这是朱庆最终得出的结论。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上文就写到师傅并不理解朱庆,所以上文的“迷茫”就更能体会出来师傅对朱庆的不理解,与上文相呼应。 )朱庆跳

7、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朱庆敢同上级理论。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 “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是的,他的魂丢了。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11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12师傅黄子

8、正说的“你真不懂事”一句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6分)恶狠狠,突然大声,递交辞呈,这些可以看出朱庆其实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但是却也是一个很执拗的人。14本文题为“孤石” ,请探究“孤石”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11 (4分)运用比喻、排比、联想(或心理描写) , (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描绘山石形态,形象地表达对山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分)12 (4分)凸显两代人在观点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铺垫。 (各2分) 13.(6分)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

9、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14 (6分)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们生存境遇的关注;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针砭积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补充曾经的热点事件 新一代农民工:罗炼 罗炼,2008年,9月14日,中秋节失踪,留下2个月饼和1张纸条:“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而不

10、知所向” 。 (苶 ni:疲倦,精神不振) 80后,职中毕业后去深圳打工,进过电子厂、服装厂,做过搬运工、销售员、咖啡店服务生。曾做过房地产销售,那时,内向的他爱说话了,他说赚了钱给父亲买房子,成立公司。失踪前做油漆工,开始学时听说一年后可以单干,不久听说要学3年,情绪消沉,可能想换工作。 家庭,母亲06年煤气中毒,不知是意外还是自杀,对罗炼打击很大。日记中写:母亲的猝然离去,让我感到生命的渺小,有妈的地方才是家,流浪的我不知何时才能有我的容身之家。对于父亲,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尽孝道,惶恐出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情。无奈现实不允许我有太多的想法。看到衣裳褴褛、老态龙钟的身影,后怕自己也会庸碌一生。 家里人没有真正了解他, “我们从物质上可以帮他,但他的想法不怎么关心。 ”工友说他“有点怪” ,不爱说话,有点清高,他看的书(庄子 ) ,工友不懂,他不合群,话少。 社会评论A、一代农民工为生存,二代农民工更渴求精神。新一代农民工文化水平大提高,有想法、追求,但无论多努力,始终是农民,难以在城市立足,压力很大。B、新一代农民工需要的不只是工资,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被尊重和认同。对外来工精神的投入,并非没有回报,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一旦被激发,无法想象。罗炼、朱庆他们都是精神上孤独的、努力的、有所追求但难以实现的小人物,这类人的精神状况、命运值得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