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098521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第3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名师导语在新课标全国卷中,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及其影响,尤其是维新思想,在历年高考中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和开放性题目。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试题材料引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反映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如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冲击反应”模式与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和唯物史观的运用等需要重点关注。知识点一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1.背景(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

2、盾尖锐。(2)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_”的迷梦中不能自拔。2.概况(1)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_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对李鸿章的评价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认为李鸿章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清政府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而近代学者蒋廷黻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知识点二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一)维新派维新变法1.主要主张(1)

3、思想上:以_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2)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_。(3)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代表人物(1)康有为(2)梁启超(3)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主张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3.历史评价(1)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_,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2)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3)启蒙性:宣传_、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腐朽文化。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历史发展观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

4、,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二)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1.民主共和方案(1)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_正式成立。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中心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_政体。(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3)影

5、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构图解史】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信息提取: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漫画寻史】 “中体西用”信息提取:“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漫画寻史】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信息提取:康有为“托古改制”实质是为宣传变法减少阻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这体现出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

6、中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干知识速记答案知识点一1.(2)天朝上国2.(2)海国图志知识点二(一)1.(1)进化论(2)君主立宪制2.(1)孔教(2)民权3.(1)民族危机(3)天赋人权(二)1.(3)中华民国2.(1)民主共和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2.“西学东渐”

7、“西学东渐”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1.(2017海南单科,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解析材料仅反映出清政府对西

8、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安徽皖江最后一卷)在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

9、梁启超的主张()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解析材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强调世界视野对中国的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探究2从“家国情怀”角度解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特点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0、(1)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国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复杂历程。(3)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4)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城市要优于内陆、农村。1.(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

11、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排除D项。答案C2.(2018广西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

12、速解析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评价“中体西用”和“向西方学习”1.评价“中体西用”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论点:“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思想界的巨变,为以后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提供了

13、条件,并进一步冲击着旧的思想体制。2.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徐中约核心论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逐步从“器物”“制度”“思想”,开始了主动改造自身并逐渐融入世界的过程。1.(2017北京文综,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

14、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解析谜底“商标”“照相处”“达尔文”“立宪”,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体现了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民众生活影响的多样性,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谜底中的“立宪”,可知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方侧重制度层面,排除B项。谜面中的“成汤”“唐顺宗传位太子”,体现了传统文化仍然对中国有影响,故“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冷落”“全盘西化观念盛行”说法错误,排除C、D项。答案A2.(2019濮阳模拟)“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

15、“文化选择模式”()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解析“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故A项正确。“盛行”一词与当时史实不符,该种“文化选择模式”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文化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文化选择模式”不符,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不是批判儒学落后性,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之学,用以改造中国,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D项错误。答案A考法1“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影响【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