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09504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2004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主观翻译题增加了翻译的文字量,分值由5分增加到8分。这一调整对考生综合表达和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一看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

3、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二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有:(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4、三看通假现象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又如:(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文:常

5、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江苏卷中的“少”通“稍”,理解为“稍微,稍稍”。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四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五看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也是一个

6、重要的考查点。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何为、何以为、奚以为 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得无乎、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庸乎、其乎 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

7、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二、文言文翻译“六字经”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两条,分值为分。2004年高考将再增一条,共三条,大概为8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综观两年高考以及平时练习,这已成为学生的拦路虎。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是刻不容缓。那么,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呢? 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 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

8、都要落实。如2002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除了语气词“也”外,都要落实。可译成:“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沟通古今,就是根据古今语言差异的实际加以妥善处理,可概括为“留”、“删”、“补”、“调”“换”、“贯”六字。 “留”,就是保留不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李将军”。 “删”,就是删略。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人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

9、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 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 一是省略的添补。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补。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

10、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二是内容的添补。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就要在“何以能鼓乐也”前加“不然”,语意才衔接。 “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

11、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12、,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换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换为“才离开”。 例3

1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贯”,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文言文中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有些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要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

14、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补调换),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三、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 、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

15、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 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