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9课运动与呼吸评课稿鄂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77375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9课运动与呼吸评课稿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9课运动与呼吸评课稿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9课运动与呼吸评课稿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9课运动与呼吸评课稿鄂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运动与呼吸评课稿“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2、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首先是徐老师的科学课的教学艺术让我钦佩。科学课教学重在研究,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3、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一是抓住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教学,平地起步,缓缓引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运动前后知道了运动之后,呼吸次数增加,心跳次数也增加,提出了“呼吸与哪些器官有关”的问题。这样顺其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学习新知的欲望。自然地投入到本课时的“了解运动与呼吸”

4、的学习之中。“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

5、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了体验法、实验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了运动前、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从而了解呼吸与运动的关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测量自己在运动前的呼吸的次数,再测量自己在做跳舞后的呼吸次数,然后在测量自己在做高抬腿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同时学生又会有新的发现,为什么运动前、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不一样呢?男生和女生的呼吸、胖子和身体较搜的呼吸也不一样呢?这样进步提高了学生的小学兴趣,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与肺活量有关,接着引导学生测量自己和两个学生的肺活量。三是整个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旧知

6、到新知,从新知到体验;从教材到图片,从图片到操作;从操作又回到教材;从理性到感性。无不体现了教师科学教学的艺术与魅力。尤其是让学生运动,亲自感受自己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呈现出了从教材到体验,从体验到掌握,从掌握到用运,这一研究性的教学课堂。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深化于理性,运用于生活的规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敬仰。他那教学前的精心准备是他满腔工作热情的体现;他那标准的普通话是他对工作更完美的追求;他那“好”“就这样”这亲柔的话语是他爱生如子的写照。但是,如您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差异,多让学生质疑,您的研究将更加成功,您的科学课堂将无可挑剔。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